近年來,牡丹江市緊扣“留才”這一關鍵環節,通過強化政策引領、打造人才聚集載體、提升人才服務能力等舉措,全面構建人才發展新格局,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強化政策引領,構建留才“強磁場”
2024年,牡丹江市發布人才政策2.0PLUS版——《牡丹江市打造“百千萬”人才“雁陣”若干支持措施》,提出鼓勵優秀人才返鄉、激勵青年人才創業、助力人才創新發展等10項政策,加力集聚優秀人才來牡就業創業、推動人才工作向支持產業發展傾斜,為全方位培養引進留住用好各方面優秀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政策“紅包”一經落地,便收到了好反響。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的王強,一直心系家鄉牡丹江的發展。在看到《打造“百千萬”人才“雁陣”若干支持措施》中鼓勵優秀人才返鄉的政策后,他毅然決定回到家鄉工作。“政策提供的返鄉創業補貼幫助我的工作室克服了許多經營難題,很給力。”如今,王強的工作室不僅發展勢頭良好,還吸納了本地高校畢業生就業,為牡丹江的產業發展注入了新活力,人才工作“底座”愈發堅實。
優化聚才載體,拓寬留才“新賽道”
“引”與“育”這兩條腿要齊步走。牡丹江市聚焦重點產業項目和企業需求,緊貼實際需要引進人才。以“市委書記進校園”“黑龍江人才周”等引才招聘活動為牽引,利用省市人才政策,開通“高層次人才直通車”,成功引進動漫、體育、醫療等領域高層次急需人才;面向培育高端前沿人才,開展高層次專家咨詢服務活動,促進院士專家與牡丹江市開展產學研合作,為食用菌、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引路領航。
從事食用菌產業的張經理感慨:“市里組織專家團隊為我們提供技術指導,讓我們這些扎根產業的人才干勁十足,真切感受到自己的事業與城市發展緊密相連,更愿意在這里深耕下去。”
近年來,牡丹江市為重點實驗室、博士后工作站等省級平臺兌現人才政策獎勵200萬元;累計實施省級重點科技人才項目30余項,其中,《食藥用菌全產業鏈關鍵技術創新及應用》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實現了歷史性突破。通過搭建高端人才培育和產學研合作平臺,人才獲得廣闊的發展空間和良好的職業晉升渠道,人才成長“賽道”愈發暢通。
人才公寓
強化人才服務,營造留才“優生態”
“我在今年假期參加了‘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在火車站做引導員期間我幫助兩位聽力障礙的乘客成功購買了去尚志的火車票,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志愿服務的意義。”牡丹江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大一學生吳珊說。
“我在牡丹江團市委學少部實習,參觀了家鄉的企業,走入了兒童福利院,還參與組織了200人的‘悅唱團’活動,感覺我們的家鄉朝氣蓬勃,鍛煉了我的才干,也增長了見識。”黑龍江工程學院2022級市場營銷專業學生張敏慧說。
“返家鄉”大學生教孩子們寫書法
牡丹江大學生“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自2021年舉辦至今,已有超過5000名在校大學生參與,通過志愿服務,走入企業、校園等多種方式,很多學生有所觸動而留在牡丹江發展、創業。
近年來,牡丹江市不斷加大人才保障投入,通過發放人才安家費、購房補貼,在機場、車站、醫院設置高層次人才綠色通道,在重點景區提供高層次人才免門票游覽服務等措施,從住房、出行、旅游等方面為人才提供全方位保障,解決了人才的后顧之憂。圍繞提升人才服務質效,牡丹江市集成開發“牡丹江智慧人才數字云臺”,整合優化政策審批事項,實現人才服務“一網通辦”,工作、生活各場景下“一碼統服”。
蔡寶坤和學弟學妹們分享經驗
近日,記者在牡丹江市青少年宮辦公室見到了通過人才引進回到牡丹江工作的蔡寶坤。“我是參加了牡丹江市委組織部在東北林業大學舉辦的專場招聘會,應聘了這份工作。住在人才公寓里,解決了我的后顧之憂。”
“我在青年夜校、人才沙龍里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通過組織青年歌手大獎賽鍛煉了我的能力,現在通過在青少年宮組織‘紅領巾周末營’活動,做著培育下一代的工作,我認為很有意義。”蔡寶坤提到自己的工作,眼睛亮亮的,她還向記者展示了這個假期,她邀請東北林業大學的學生們來到林口縣與當地小學生互動、直播助農的故事,她說:“我要把牡丹江的好資源、好政策分享給更多的學弟學妹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