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昌
張世昌 沈航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重要傳家寶,更是我們干好各項工作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對調研工作一貫重視,他強調:“把現代信息技術引入調研領域,提高調研的效率和科學性。”中辦印發的《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中也提到,要充分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開展調查研究,提高科學性和實效性。可見,在當前時代要想做好調研,要學會在網絡中了解民意,在大數據中探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大數據密切聯系著群眾
群眾在哪里,調研的隊伍就要開到哪里。據最新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已經達到10.67億。可以說,無論是工作還是休閑,網絡已經成為了人們最主要的活動空間,所以想要了解群眾,必須要深入網絡。而人們在網絡上的“軌跡”或“痕跡”都會以大數據的形式被記錄,這就需要我們在調研過程中積極把握數據使用的主動權,激活數據資源的信息價值。
大數據不是隨機樣本,它是總體的呈現。這避免了信息缺失而導致的結果誤差,它讓我們能夠從不同角度,更細致地觀察和研究問題。另外,在網絡空間人們會容易因趣緣關系而聚集在一起,群體中人的“同質化”也會使得調研方向更聚焦、調研數據更精準。
大數據能夠直接具體反映問題
以問題為引領是我們黨進行調查研究的重要成功經驗和優良傳統。在網絡空間中,網民實踐活動的邏輯起點大多就是“你看我看,你說我說?!边@既包括他們對自身利益訴求的表達,也包括他們對所關注問題的看法。所以,大數據其實就是問題的綜合呈現。在大數據形成的過程中,“小問題”因數據占比少而被自動過濾,重點問題、難點問題等因關注度高而容易成為熱點問題,由于討論較多而形成數據凸出的“大問題”。
大數據對問題的呈現更直接、更具體。傳統調研一般程序已知、模式固定、形式正式,無論是座談、訪談,還是問卷,被訪者由于客體身份的自我認知,以及交往過程中緊張對話氛圍的影響,其所呈現的信息可能僅僅是自己觀點的部分表達。而網絡空間中身份隱蔽、交流自由,網民相對來說能更順暢的發表意見。
從形式上來看,留言板、跟帖或轉發、關注公眾號、注冊APP等都可以被視為交流的體現,也都貢獻著數據。從時間上來看,交流不受即時性方式的限制,這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思考和補充答案,且遠程對話或延時對話主要體現為人“機”對話,這也讓人們有相對輕松的交流語境來進行話語建設,順耳話、逆耳言等代表他們內心真實想法的語言都會反映在數據之中。
要轉變工作思維和提高技術能力
調查研究不但是為了發現問題,更是為了解決問題。首先,及時有效掌握信息是貫徹群眾路線,提升執政能力和推進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抓手。掌握運用大數據的能力彰顯著領導干部的領導力。要提升對群眾路線的重視,轉變工作思維和提高技術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在調查研究工作中掌握主動權,也才能更好地履行崗位職責。
其次,大數據昭示著清晰的相互關系。量變引發質變,當數據達到一定量時,事物之間相互關系的規律性也變得清晰可見。相較于傳統的小數據調查來說,無論是呈現現在還是預測未來,亦或是分析事物和解決矛盾,運用大數據都變得更容易和快捷。
再次,大數據體現著大機遇。大數據的獲取方式是多元的,這本身就拓寬了調研渠道。而且獲取數據、分析數據、運用數據是利用大數據調研的基本技能。這倒逼著相關人員提升業務能力,對于國家治理能力的提升來說也大有裨益。同時提升群眾的參與覺悟,以及利用數據共享加強各部門調研的關聯性和協同性。讓群眾“少跑腿”,讓數據“多跑路”,讓決策“多樣本”,讓干部“好辦事”,這些都能在用好大數據調研中得到一定賦能。
總之,利用大數據是做好調研工作的必要手段和有效方式,更是在當今時代把握民意和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策略和必然要求。
(作者單位:哈爾濱工業大學、黑龍江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