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玉昆
隨著我國二十年多年來實施的一系列重大生態保護工程與項目逐漸成為國家財政重大生態項目,其管理水平、科技水平在不斷提高,對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增進民生福祉起到重要作用。生態工程質量水平要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生態環境的需求,因此必須把生態工程建設從擴大投資型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提高生態工程建設質量,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滿足群眾對高品質生態產品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提高生態工程建設質量的意義
《質量強國建設綱要》提出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提高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深入實施質量強國戰略,加強全面質量管理,促進質量變革創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質量支撐。
生態文明建設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具有重要基礎性戰略地位。提高生態工程建設質量,改善不斷惡化的生態環境,保持生物多樣性,提供更多的公共生態產品,是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重要手段。
我省作為我國最大的林區和重點成礦帶之一,地上和地下資源富集,是國家重要的資源安全保障基地。大小興安嶺抵御著西伯利亞寒流和蒙古高原寒風的侵襲,營造了適宜的農牧業環境,庇護著國家最重要的牧場、糧倉,在國家糧食戰略中具有特殊地位。不斷提高“天保工程”實施效果是國家糧食、生態、能源安全的需要。
提高生態工程專業化管理水平
生態工程建設一是需要巨額投資,二是需要漫長的生態恢復時間,且與國家政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民生福祉及工程建設企業管理水平密切相關。因此,要按照《質量強國建設綱要》提出的強化工程質量保障,全面落實各方主體的工程質量責任。構建科學管理規程,提升生態工程基礎設施服務效能。
首先,質量是設計出來的。在各項重大生態項目投資前,要按照自然生態系統運行規律,生態系統修復實踐要求做好選項的情況調查、現場勘察,項目論證。其次,質量是建造出來的。要落實建設項目法人責任制,保證合理工期、造價和質量。再次,質量是監管出來的。特別是對生態工程這樣的實施成效滯后建設項目,要強化質量責任追溯追究,建立永久性標牌制、質量信息檔案等制度。最后,完善政府財政投資,有投資必有效必問責的審計制度與社會輿論監督作用。
提升生態工程建設質量
堅定不移持續推進生態工程建設,提供高品質生態產品和生態服務質量,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質量強國建設綱要》的指導思想與重要目標之一。《質量強國建設綱要》提出促進生活服務品質升級。打造鄉村旅游、康養旅游等精品項目,保障人民群眾享有高品質生活。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關注強身健體,社會越來越迫切需要高品質的生態公共產品。我省擁有的生態環境資源,能極大地滿足人們對高端生態產品、綠色食品的需要。因此,我省要借助質量強國建設契機,提高生態工程建設質量,將自身擁有的寶貴自然資源轉變成社會經濟發展優勢,這既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舉措,也是質量強國建設的根本所在。
統籌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
生態工程建設不僅要科學遵循自然生態系統生長規律,還要考慮當地經濟發展現狀,促進民生福祉的改善與提高。既要有社會生態效益,又要有企業經濟效益;既要滿足國家生態保護長遠的利益,又要滿足職工群眾現實的生存需要。實現生態系統保護修復高質量運行,統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
我省具有完備全面的生態系統,要充分認識山水林田湖草沙是長期形成的綜合性生態系統,是不可多得的天然優勢。因此林業企業提高建設質量本身就是一項創新工程。一方面,企業要突出貫徹新發展理念。提高生態工程建設質量,實際上就是解決了質量創新動能,是創建中國林業企業新發展道路的過程。另一方面,企業要貫徹系統推進的原則。國家重大生態工程建設的主要目標都是改善生態環境,保證中華民族的長治久安,是龐大的、復雜的社會性系統工程,如天然林工程建設就是指從根本上遏制生態環境惡化,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國家中長遠計劃工程。因此實施天然林保護的國有森工在生態工程高質量建設中要確保保護與發展質量安全底線,更好實現系統推進、互動提升。
(作者單位:東北林業大學,作者系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