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超
民辦高校是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動高等教育多元化和普及化發展、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優秀人才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立德樹人大背景下,將思政教育融入教育體系、培養德才兼備的高質量人才已成為民辦高校的核心發展目標。輔導員作為民辦高校中距離學生最近的管理人員和教育工作者,其在思政育人工作中的作用和對學生身心成長的影響不可忽視。具有較強思政引領力的輔導員能夠將先進的思想、科學的理論融入學生工作當中,把“教材語言”“理論語言”轉化為“生活語言”,再把“生活語言”轉化為與學生需求相貼近的“生活共同語言”,幫助學生堅定政治信仰、塑造人格修養、端正價值觀念、提升思想素養,逐步成長為社會認可、國家所需的時代新人。面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現實需要,民辦高校應通過開辟多重路徑來推動輔導員提升思政引領力、扮演好學生“思政領路人”的重要角色,為思政育人工作的高效化、全面化開展提供重要助力。
優化機制體系,推動隊伍建設發展職業化
提升民辦高校輔導員思政引領力,要從機制體系建設入手,讓輔導員在職業化發展道路上不斷提升對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視度和參與度,將思政育人貫穿于輔導員工作的全過程。從優化聘任機制層面看,提高輔導員崗位準入門檻,除了對應聘者的學歷水平和專業技能進行考核之外,還要重點關注應聘者的道德素質和思想素養,采用思政素養一票否決制,避免品行不端的人員進入輔導員隊伍,對學生身心成長造成錯誤引導和負面影響。從優化培訓機制層面看,以思政素養培育為核心內容廣泛開辟培訓渠道、創新培訓方法,通過系統化培訓豐富輔導員的思政知識儲備、提升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勝任力。例如,實施思政教師和輔導員的“一對一”幫扶計劃,輔導員向思政教師尋求將思政教育融入管理工作的新方法,與此同時將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收集到的學生思想動態反饋給思政教師,為思政教師針對性調整教育內容提供充實依據;定期開展輔導員工作會議,輔導員相互之間共同分享思政育人新方法、新成果,以集思廣益的形式推動思政育人和管理育人實現有機融合。從優化激勵機制層面看,結合輔導員實際工作特點加強人文關懷,在崗位津貼、值班條件、職稱評定等方面予以傾斜,通過提高福利待遇增進輔導員的職業認同感和責任感,激發輔導員參與思政育人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學期為階段在輔導員隊伍中評選出思政育人成果顯著的優秀個人,授予“優秀思政工作者”榮譽稱號,一方面鼓勵其繼續在思政育人領域深耕,另一方面為其他輔導員立標桿、樹榜樣,充分發揮榜樣的引領作用,激發整個輔導員隊伍的發展活力。從優化晉升機制層面看,從制度上明確輔導員的職業身份和可使用的權限,以明晰的工作邊界來減輕輔導員工作壓力,使輔導員能夠有更多空余時間用于自我學習和自我完善;打通輔導員到專業思政教師的崗位晉升渠道,以此激勵更多輔導員主動學習思政知識、提升思政素養,為后續崗位晉升夯實能力基礎。
加強自我學習,增強綜合知識技能儲備量
輔導員要苦練“內功”,不斷豐富自身綜合知識技能儲備量,以科學的方式方法來管理學生,以高尚的精神品質來引領學生,以豐富的理論知識來教化學生,成為合格的“思政領路人”。主動閱讀馬克思主義經典書籍,深入了解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并將其應用于學生工作當中,有效提升工作效率。舉例而言,堅持使用唯物辯證法,辯證看待和正確處理特殊與一般的關系,深刻認識到學生因個人成長經歷的不同而表現出極為復雜的個體特征,在統一管理學生群體的同時關注個別特殊學生的成長情況,采取針對性舉措來幫助這些學生解決學習生活難題、快速融入集體。通過管理實踐不斷提升自身組織管理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利用剛柔并濟、疏堵結合的管理舉措來提升學生對管理的認同度和接受度,并在管理工作中多和學生進行平等交流,建立亦師亦友的關系,讓學生更愿意主動向自己傾訴煩惱、尋求幫助,增進自身在學生群體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趯W生身心健康成長的現實需要,學習心理輔導、職業規劃等技能,為學生提供全方位支持服務,在服務學生過程中了解關于學生思想動態的更多信息,推動思政育人工作精準化開展。主動尋求和本高?;蛘咂渌k高校優質輔導員的交流機會,圍繞人文教育、制度組織建設、工作實踐等多個方面進行合作學習,在取長補短、相互借鑒過程中促進自身職業能力發展。樹立“終身學習”觀念,積極參加學校組織開展的數字技術、思政教育、傳統文化等各種主題的培訓和講座活動,努力提升自身綜合素養,使自身具備應用各種先進技術、各種文化資源來推進思政育人工作的能力,成為具有思政工作勝任力和創新力的優秀輔導員。
創新工作方式,提升思政教育話語親和力
輔導員要通過工作方式創新來實現思政教育和學生工作的有機融合,根據民辦學生的群體特征不斷提升思政教育話語的親和力、輻射力和影響力,在日常管理學生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地思政引領。通過談心談話、主題班會、學情分析等多種形式開展思政引領工作,將思政教育理論話語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思想狀態和時代特點有機結合,使學生從真理性話語中獲得學習和生活指導,有效提升學生對思政教育的接受度和認同感。針對民辦高校學生素質參差不齊、思政主動性和自覺性較低的現實難題,積極推進養成式、榜樣式教育,在向學生傳授思政理論知識的同時,主動與學生共同參加各類公益活動和志愿服務,爭做距離學生最近的思政榜樣,以言傳和身教相結合的形式幫助學生樹立良好道德品質、養成文明行為習慣;善于從學生群體中挖掘出活躍、積極、向上的優秀學生,組建思政育人智囊團,由其負責收集學生的思想發展動態、思政學習需求等信息,幫助自身從學生角度出發做出更為科學合理的思政育人工作推進決策。基于學生群體“網絡原住民”的群體特征,以多種方式打通網絡思政教育新渠道。例如,利用今日頭條等新聞媒體平臺來收集關于國際局勢和社會熱點的新聞報道,將其轉發到學生群聊當中,讓學生透過這些新聞報道對當前的國內和國際局勢產生明確認知,引導學生既要“讀好圣賢書”又要“關注身外事”;組織學生以班級為單位在微信平臺中建立公眾號,將班級或者高校發生的好人好事、班級學生參與志愿活動的相關信息制作成推文內容發布在公眾號當中,在網絡中營造濃厚的思政氛圍。
輔導員是民辦高校開展思政育人工作的重要主體力量,在立德樹人大背景下,要從優化機制體系、加強自我學習、創新工作方式多維度入手,提升輔導員的思政引領力,將輔導員打造成幫助學生形成堅定理想信念、正確政治觀念、科學思想理念的“思政領路人”,實現民辦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提質增效,推動民辦高校成為德才兼備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和主要基地。
(作者系重慶對外經貿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