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蕊
近年來,隨著課程思政建設的深度推進,將思政要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已成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體育教育具有鮮明的實踐屬性,蘊含體育精神、愛國情操等價值體系,與思政教學具有融合的可能性。而數字賦能教育可為教師提供全新的教育視角、創新教學過程要素,為實現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提供了應用工具。
強化理念引領,提高體育課程思政教學主體素養
樹立數字思維,強化思政意識。教育理念是教育創新的指導力量,高校作為教育發展的主陣地,應敢于打破思維困境。樹立創新性的數字思維。高校應率先擺脫傳統固定化、程序化的路徑依賴,了解傳統體育課程思政教學存在的內隱性與潛在性特點,以開放的姿態擁抱數字技術,積極加強有關教育數字化與思政教育政策的宣講活動,為全面推動數字化賦能體育課程思政教學奠定價值基礎。由此,在數字思維指引下,高校教師能夠利用數字技術精準把控體育課程思政教學各環節。樹立跨界合作的共享意識。數字化賦能高校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是一項系統性長期工程,需要高校、政府以及社會企業等多主體共同參與。政府需要提供宏觀的政策引導與財政支持,全面支持數字化賦能高校體育課程思政教學的實踐探索;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與高校應始終秉持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變革體育課程方案與實施過程;與高校合作的社會信息化企業,要加強技術研發,提供平臺與數據支持,形成共治共建共享的發展格局,為體育高質量發展提供現實支撐。
培育綜合素養,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數字化賦能體育課程思政教學,對這一過程中的實踐者與主導者,即教師提出了更高的素養要求,這也是高校教育理念落地的關鍵證明。因此,基于數字賦能與課程思政的雙重背景,高校應定期為體育教師提供專門的數字化技能培訓,幫助其增強數字化教學認知與教學技能,能夠利用虛擬現實技術開展具身性教學,引導學生沉浸式感悟體育精神;能夠利用實時多元數據對學生體育動作、思想動態等進行精準評價。同時,組織校內體育教師與思政教師構建學習共同體,通過集體備課、共同教研等途徑有效提高體育教師挖掘思政要素的能力,糾正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原先存在的硬融入、表面化等弊端,促進二者深度有效融合。由此,通過體育教師數字素養與思政素養的提高,為數字化賦能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提質增效。
加強平臺建設,創新體育課程思政教學全過程
隨著課程思政建設的深入推進,開展高校體育課程思政教學已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必然舉措,數字化賦能為打破體育傳統的技能教學模式、融合思政要素提供了重要抓手。同時,不同于體育課程教學的“有限課時”,數字化賦能能夠拓展其教學場域,為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提供一以貫之的發展平臺,實現“以體育人”的常態化高質量發展。
政府應通過財政撥款、設立專項基金等方式為高校提供資金支持,全面完善數字化賦能體育課程思政教學發展所依賴的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基礎設施建設,進而建立功能多樣的云教學平臺,形成共建共享、互聯互通的教學大數據應用生態。一是教學內容的數字化轉化。數字技術能充分整合體育課程資源,并進行分類整理,有側重地提煉其中蘊含的各類思政要素。同時,鑒于體育突出的技能性特征,數字技術能將教學內容轉化為數字格式,幫助學生充分領悟詳細的技術動作、體育規則等,在“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逐步加深學生對“思政”的理解。二是教學方法的靈活性。數字教學平臺可以通過VR技術使學生能夠突破體育場地限制,在虛擬環境中進行真實場景的模擬訓練,同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認知特點,創新數字化教學方式,如體育知識辯論、體育競技游戲,引導學生在多樣化的體育教學活動中討論與體育相關的道德倫理問題,加深學生對體育精神和價值觀的理解。此外,數字教學平臺應配備交互功能,為師生提供實時問答、交流討論的渠道,為體育課程思政教學營造良好氛圍。三是教學評價的個性化。體育教師可以利用數字賦能為學生建立成長電子檔案、智慧評價體系等,根據大數據追蹤監測功能對學生學習行為進行全面精準分析,尤其關注其學習積極性、內在情感狀態、價值觀念等,從而了解每位學生學習體育課程思政的情況,并隨之調整優化教學計劃,實現以評促教。
聚焦賦能要素,創設體育課程思政教學生態環境
要回歸體育教育本身,明確育人屬性并聚焦數字治理,創設良性的教育生態。
一方面,就“體育”與“數字技術”來說,應變依賴為利用。教育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數字賦能教育已成為主流趨勢,但這并不意味著數字技術可以凌駕于教育之上,尤其體育具有突出的操作性特征,由主體的人所做出的肢體活動是客體的技術無法替代的。因此,在利用數據驅動來優化教學過程的同時,更要看到技術賦能可能存在的算法偏見、數據倫理等隱患,進而始終明確其工具屬性,秉持以體育人的價值取向。例如,利用數字模型為學生的體育表現打分,但有時模型差異也會引發結果偏差,一些創新性動作技能被限定在模型框架中,這就需要體育教師堅守育人原則,以學生發展為第一考量標準,辯證看待并合理利用數字技術。
另一方面,就“體育”與“思政”來說,應變零散為系統。高校體育課程思政教學要求以體育專業話語傳遞思政價值,又以思政話語豐富體育專業表達,從而實現二者深度融合。但在實施過程中,有時容易出現要素表層疊加的問題,呈現零散局面。因此,要回歸體育課程本身,不斷優化教學各環節,將思政要素全方位、系統性融入其中。例如,設置層次分明的體育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契合不同年級學生的發展需求,實現從規則意識到體育精神、愛國情懷的逐步進階,形成連貫有序的目標體系等。由此可以看到,“思政”是拓展體育課程的內容要素,而數字技術則是落實體育課程思政教學的主要手段,由此三者形成良性教育生態,共同作用于教育高質量發展。
(作者系鄭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體育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