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卓
教材作為課程知識的重要載體,是增強學生職業素養、豐富學生知識儲備、培養學生職業思維的重要工具。產教融合背景下,職業教育應切實做好新形態教材建設,精準對接新興產業發展業態和人才培養需求的教材支持體系,推動職業教育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發展和市場需求。
錨定開發定位,明確建設方向
優化教材內容設計。一是突出知識性和全面性。職業院校教材開發主體應繼續強化專業教學,將專業發展相關的基礎性、核心類、能力提升類內容融入教材中,構建涵蓋理論知識、專業技能、行業需求等不同模塊的教材體系,不斷強化學生專業能力。二是職業院校應堅持人本教學,注重在教材編寫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內容、家國情懷、集體主義、工匠精神、勞動精神、職業道德、創新創業、傳統文化、心理健康等內容,將學生培養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時代新青年。三是突出職業性和專業性。職業院校教材開發者應將專業發展、職業發展相關的場景信息、經典案例、發展動態、最新科技成果等融入教材中,同時與專業教學相關的前沿企業、科研機構、專業團隊等保持常態化溝通交流,以確保教材內容的先進性和準確性。另外,教材開發者應注重引入國內外先進的理論研究成果和實踐知識,提升教材內容專業性。四是教材開發者應注重突出教材可讀性。注重在紙質教材中融合圖片、文本、圖表等元素,增強教材內容的可讀性和可視化,引導學生更為清晰直觀地了解行業動態和操作流程等。
改革教材結構,服務個性化需求
產教融合背景下的職業教育新形態教材建設應主動推進教材結構的更新改革,嘗試以新型模塊化的內容結構替代傳統的線性結構,從而更好地服務教學需求和學生主體的個性化需要,在提升職業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實效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結構編排更為多元化。一是以學生個性化需求和靈活教學需求為核心,采用更為靈活的模塊化內容結構,將不同工藝、不同技術、不同層次、不同主題的內容和知識點模塊化、專題化,既保持不同模塊內容的獨立性,同時不同模塊相互組合可形成一個新的內容單元,以更好地適應職業教育的多變工作場景和專業需要。二是結合學生多元化需求以及行業動態的發展變化設計內容模塊,既要包含對接職業技能培養的融合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的完整內容,同時還應包括聚焦學生全面發展素養本位的多元化內容。因此,教材開發者應開發多元化教材模塊,使學生具備職業發展所需的職業技能、理論儲備和綜合素養。三是突出知識重難點和任務導向。教材開發應注重在教材中設置明確的問題引導和任務提示,設定具體的“任務清單”,在教材結構中融入應用任務、經典案例、操作流程、課后評價等立體化內容,引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技能操作和任務學習,掌握必要的操作要領和注意事項,使之更為規范化和專業化。四是嘗試活頁設計和便攜設計。將傳統一體成冊的教材轉變為更為加靈活易變的可拆分的活頁式教材和工作手冊式教材,增強職業教育教材的實用性。
融合數字元素,增強教材新穎性
伴隨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教育數字化趨勢已勢不可擋。職業教育教材建設也應體現數字元素和科技元素,真正凸顯新形態教材的“新”。因此,職業教育開發者應積極推動新形態教育與數字技術的深度融合,強化數字資源建設,推動職業教育教材建設與時俱進。
新形態教材數字化。一是教材開發者應嘗試開發產教融合型的電子教材和在線課程,建設數字化教學資源庫,為廣大學生提供更為可及化和廣延性的教材支持服務體系奠定基礎。一方面,充分應用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云計算等技術,將傳統紙質教材進行格式轉化,同時依托網絡技術的智能檢索、即時問答、智能生成、海量存儲、精準送達等功能,不斷建強在線數字資源庫和電子教材,為學生在線學習、線上互動提供便利,智能生成個性化學習指南和評價結果,助力學生進行高效學習和技能精進。另一方面,教材開發者還應把握數字技術的賦能契機,主動在新形態的電子教材和在線課程中融入視頻、動畫、音頻、圖像等多媒體元素,還可應用VR技術、AR技術、3D技術等模擬出仿真虛擬的工作場景、生產項目、工作任務等,實現對學生仿真實踐、課堂學習的在線記錄和精準指導,從而顯著提升教學效果。二是教材開發者應在新形態教材上增添二維碼標注,學生可在知識學習過程中隨時隨地用手機掃描二維碼,獲取拓展資源、知識圖譜,還可將相對枯燥的教育知識轉變為形象、直觀的教育內容,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作者系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教務處(招生辦公室)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