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思政課講“活”,是增強高校思政課親和力和感染力的必由之路。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做到讓思政課“活”起來,必須堅持以“激活學生”為關鍵,以“盤活資源”為保障,以“用活策略”為驅動,以“思活改進”為歸宿,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才能極大地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升。
以“激活學生”為關鍵,實現“三個轉變”
激活學生,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這是講“活”思政課教學的關鍵。堅持讓學生在思政課中“活”起來,必須實現“三個轉變”:即從知識型教學向引導學生全面發展轉變,傳統思政課教學注重理論知識灌輸,但是忽視了學生能力、價值感以及身心健康培養,學生的求知欲難以誘發,要把課程教學與專業學生的能力、素質發展密切相關,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欲望;從任務型教學向受益型教學轉變,引導教師不僅僅是要完成思政課的教學任務,更重要的是要挖掘思政課的育人元素,把育人價值貫穿到思政課教學的全過程,不能主要以教師教了多少為目的,更要注重學生學到多少;從以教師為主體向以學生為主體和教師為主導相結合轉變。真正的教育就是引導學生發揮創造力,啟發學生的思維,要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構建自主學習環境和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素養。
以“盤活資源”為保障,實現教學資源優化整合
思政課教學要講“活”,必須以“盤活資源”為保障,只有豐富的優質教學資源,才能提高思政課教學的活躍度。一是要通過內培和外引相結合,實現師資力量大融合,一方面,通過名師引領和內培來加強青年思政課教師的培養,打造教學名師;另一方面,把社會名家、博物館、紀念館的解說員、優秀校友、勞模、英雄人物等優質師資引入到思政課教學中來,走進思政課大講堂。二是通過學工系統和教學系統相互收集和反饋學生信息,實現校內學情信息大融合。學生既是教育對象,又是優質的教學資源。學生的提問、學生的所想所感,以及學生身邊發生的案例、故事和典型人物先進事跡,都是思政課最能吸引學生的教學資源,必須把這些資源引入到教學中過來。三是通過引入優質社會資源,盤活社會教學資源,有效打開教學視野,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比如與紅色場館、革命舊址等進行資源云端鏈接與共享。四是通過挖掘線上資源,實現線上資源優化和共享,比如建立思政課教學資源庫和各級各類精品在線開放課程。
以“用活策略”為驅動,實施“五化”教學策略
堅持感性化、個性化、專題化、智能化、精品化教學,打好教學方法、方式、內容、手段和工藝協同創新的組合拳,提升整體推進的協同效應。一是堅持感性化教學。遵循從感性到理性認識規律,講好思政課最好最持久的辦法就是理論聯系實際。運用豐富的教學案例、故事、數據、視頻等元素,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增加親和力;二是堅持個性化教學,既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又要尊重教師的個性,同時制作個性化的教學課件和教學設計,彰顯自己的教學特色;三是開展專題化教學。專題化教學有利于系統深化和拓展教學內容,有利于教學資源的積累和收集,有利于把重點和難點講深講透,深入淺出;四是堅持智能化教學,運用智能技術推動思政課數字化教學變革,開展智慧教學。五是堅持精品化教學,淘汰“水”課,打造金課,讓學生對課程產生濃厚興趣,增強教學吸引力。
以“思活改進”為歸宿,加強質量監控和反思改進
要把思政課講活,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教師要善于進行教學反思,越徹底越通透,越能進步。同時要加強思政課教學質量監控,優化課堂教學信息收集、信息反饋、信息研判、信息處理、問題改進和持續跟蹤機制。
(作者陳若松系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湖南工業大學基地首席專家,長沙醫學院特聘教授;裴玲茹系湖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23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