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論語〉》/劉永忠/北京聯合出版社/2025年1月
《生活中的〈論語〉》這本書封腰上的句子頗有勇氣:用碎片化的時間,讀生活化的《論語》,它展現了解構和重構經典,并努力將之融入生活的價值取向。《論語》的時代離我們過于遙遠,但當我們翻開此書,“碎片化”“生活”“經典”這幾個詞語便會猝然遇合,傳統文化以一種近乎神奇的方式完成了其創新性轉化。
可以說,劉永忠跳出了學院派注疏與考據的窠臼,在生活化的層面上,將《論語》的智慧結晶重新編碼為現代生活的精神圖譜。我們只需要看一看本書的每一個小標題,這種認識就會更加深刻。“認識先賢:孔子與孔門弟子們”“完善自我:人與自己如何相處”“和諧關系:人與他人如何相處”“實現價值:人與社會如何相處”這四個標題頗具匠心,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論語》內容橫向與縱向的生活化重構,改變了我們對儒家經典的認知方式,為傳統文化開辟出新的闡釋空間。
在第一章中,作者以微觀的視角重塑孔子形象,將圣賢還原為生活中的長者。這種還原不是簡單的世俗化解構,而是通過對孔子的性情、愛好、服飾、飲食和居所等方面的探尋,讓孔子從遠古走到我們身邊。孔子愛好音樂,不喜紺色,飲食講究,重視周圍環境,同時也會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他“有血有肉,真情實感,不掩飾,不做作”。
當然,本書對孔門弟子的性格分析更顯解構的功力。孔子將其弟子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類,每一類都有值得品評之處,這些解讀讓我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由顏回與孔子的互相贊美分析出師生教學相長的必要性;由閔子騫的孝順解讀出潔身自好的重要性;由冉求的退縮自處聯想到在生活中應避免畫地自限。頗具啟示意義的闡釋打破了我們對先哲的刻板印象,這種解構不是消解經典,而是讓歷史人物在當代人格坐標中重新定位。
如果說作者通過對圣賢的生活化解構讓我們看到了他們富有生活氣息的一面,那么本書對《論語》當中諸多思想的重構則讓我們對經典的現代性和現代意義有了更多的期待。
在完善自我的維度,“三省吾身”“過猶不及”“樂在其中”“反求諸己”等被重構為現代人的心理療愈術。
在人際關系維度,本書對“孝”“善”“敬”等概念的倫理重構也值得品評。我們可以看到,剝離“二十四孝”古舊的外衣,將其與“為人”“立德”關聯起來;把“親親互隱”這個眾說紛紜的話題,擴展到真誠與真情的高度。
此外,本書構建的碎片化閱讀方式同樣值得注意,這本質上是應對信息時代的詮釋策略,是一種對數字閱讀習慣的“妥協”。我們能看到,本書通過將《論語》拆解為百余個短小精悍的篇章,革新了經典的傳播方式。或許,此后“文質彬彬”的奧義會出現在地鐵上,“君子不器”的觀念會嵌入朋友圈的互動中,“修己安人”的思想會飄散在清晨的茶香里……在不知不覺中,經典以微粒化形態滲入現代生活毛細血管。
翻閱全書,給人最大的感受是本書的價值不在于提供了多少新知,而在于示范了傳統文化現代轉化的可能方式。在不斷地解構與重構中,《論語》不再是博物館中的竹簡,而成為流動在當代人精神血脈中的文化基因。在當下,這種實踐讓文化傳承獲得了面向未來開放的可能性。從這個意義上說,本書自有其還未明說卻已然顯露的使命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