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當中國詩歌學會會長楊克將“中國詩歌之城”的金色牌匾鄭重授予哈爾濱時,松花江畔的春風里仿佛飄蕩著百年詩韻。這座誕生過中國最早白話詩集的城市,這個孕育了蕭紅、梁南、張曙光、馮晏、桑克等詩壇巨匠的北國沃土,在新時代以詩歌的名義與世界對話。從中東鐵路汽笛聲里的新詩萌芽,到冰雪詩派美學建構;從《詩林》雜志的全國影響力,到街頭巷尾蓬勃生長的群眾詩社——哈爾濱的詩歌基因,早已融入城市血脈。此次授牌不僅是對當代文化建設的肯定,更是對黑龍江百年詩歌傳統的致敬與賡續。
“中國詩歌之城”授牌儀式現場
白山黑水孕詩魂:黑龍江詩歌的百年基因譜系
在中央大街方石路面的紋路里,在索菲亞教堂的穹頂壁畫中,哈爾濱的詩歌傳統有著獨特的文化基因。在上個世紀的二十年代初期,俄僑女詩人帕爾考隨著家人來到中東鐵路生活,創作的作品便以反映當時哈爾濱的現實生活而嶄露頭角,這些作品也成為了哈爾濱早期詩歌的珍貴記錄。
《商市街》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蕭紅以《商市街》中的跨題材的詩歌化散文創作,將中國北方的蒼茫與女性的覺醒熔鑄成獨特的詩性表達。“聚攏是煙火,攤開是人間”這些流淌在小說中的詩意筆觸,實則是黑土地孕育的現代詩歌啟蒙。同時期的“東北作家群”中,金劍嘯在哈爾濱創辦詩刊,用詩歌喚醒民族意識,其就義前創作的《興安嶺的風雪》,被列為抗日文學經典,至今仍在黑龍江文藝紀念館的展墻上熠熠生輝。
建國初期,北大荒詩歌運動在黑龍江墾區蓬勃興起。郭小川在《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中寫道:“繼承下去吧,我們后代的子孫!/這是一筆永恒的財產——千秋萬古長新。”這種將農耕文明與革命浪漫主義結合的詩風,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凍土詩學”。1998年,《詩刊》發表梁南的詩《我追隨在祖國之后》,他用“我的足音,是我和道路終生不渝的契約,是我親吻大地得到的響應。”的意象,開啟了新時期詩歌的精神重構。
寒地熱土綻芳華:新時期龍江詩壇的多元生態
進入新世紀以來,詩歌的熱潮繼續在哈爾濱這片土地上洶涌澎湃。呼蘭河讀書會、冰城文學藝術交流社、平心讀書會等民間團體,為哈爾濱的詩人們搭建一個廣闊的平臺,用于詩歌的誦讀與交流。通過組織包括講座、觀摩、朗誦、展覽、交流以及文學踏訪在內的多種形式活動,積極推廣閱讀文化。
被譽為“中國詩歌八大刊”之一的《詩林》,自1984年創刊以來,始終堅守純文學陣地。創刊40年來,出刊近300期,刊發了萬余名國內外詩人的優秀詩篇。這片詩歌的沃土,培養和扶持了大批文學新人,許多本土詩人正是從這里出發,憑借著《詩林》搭建的平臺走向了全國的舞臺,成為了詩歌領域的棟梁之材。《詩林》已然成為了哈爾濱市獨一無二的詩歌名片。
舞臺劇《天生我材必有用——跟著李白學詩詞》
數字時代,哈爾濱詩歌文化創造性融合聲光電多維交互技術,在哈爾濱大劇院上演了一場特殊的文化盛宴《天生我材必有用——跟著李白學詩詞》。這場突破維度的沉浸式舞臺劇,通過智能傳感系統與全息粒子成像技術,引領全齡段觀眾穿梭時空隧道,在虛實交疊的盛唐街市中與李白對酌論詩,于杜牧筆下的二十四橋明月夜與杜甫共賞星河,實現與古典詩詞“頂流”的跨次元對話。動態詩詞矩陣隨觀眾動線實時解構重組,將文化傳承轉化為可觸碰的智慧奇旅。
詩城新篇向未來:構建東北亞詩歌共同體的冰城實踐
哈爾濱正以詩歌為紐帶,探索構建東北亞區域文化交流的新范式。作為2025年第九屆亞洲冬季運動會的承辦城市,哈爾濱依托深厚的冰雪文化底蘊,通過一系列創新性詩歌活動,推動“詩歌之城”建設,并逐步搭建起跨地域、跨文化的詩歌對話平臺。
在去年11月啟動的“冰城詩歌進社區”活動中,哈爾濱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聯合多家單位,以平房區碧桂園社區為試點,通過原創詩歌朗誦、微講座《詩意盎然漫冰城》等形式,將本土詩歌創作與冰雪文化深度融合。活動不僅吸引了千余名市民參與,更涌現出《迎亞冬盛會,贊冰雪成就》《哈爾濱,我的家鄉》等兼具地域特色與時代精神的詩歌作品。這些作品通過社區傳播,成為連接市民情感與文化認同的橋梁,也為國際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礎。
為擴大詩歌的輻射力,第二屆太陽島冰雪詩會,以“一詩一城,冰雪相約”為主題,面向全國征集以冰雪文化、亞冬會為背景的原創詩作。活動吸引了近千名詩人及文學愛好者投稿,其中不乏來自東北亞鄰國的漢語詩歌創作者。通過專業評審與多媒體展演,優秀作品如《雪絨花》《逐夢亞冬》等被融入太陽島雪博會的大型雪雕藝術中,形成“詩與雪共生”的獨特景觀。
從俄僑女詩人帕爾考將在中東鐵路生活的感受寫進詩歌到“詩歌之城”的金色牌匾,哈爾濱,這座見證過鐵路汽笛與冰雪詩行的城市,如今正以漢語詩歌為舟,載著黑土地的詩情畫意,駛向世界的星辰大海。當松花江的冰層再次消融,我們聽見的不僅是春水的轟鳴,更是新時代哈爾濱的詩歌宣言。
記者:李美時;攝影:李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