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冰雪大世界游人如織。
都波(右)宣傳家鄉。 (視頻截圖)
□文/攝 本報記者 劉欣
“高高的興安嶺,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著勇敢的鄂倫春……”在哈爾濱中央大街,身著一襲鄂倫春服飾的都波與鄂倫春族小伙唱起《勇敢的鄂倫春》。當口弦琴與悠揚的歌聲在百年老街回響,引得游客自發圍成同心圓……這個曾被眾多網友點贊的“白鹿仙子”名場面,正是文旅博主都波,為推廣家鄉文旅所做出的又一次創新嘗試。這條帶著“溫度”的短視頻,在社交平臺收獲好評無數,成為黑龍江大力發展特色文化旅游的生動注腳。
在都波看來,黑龍江的美不局限于那些為人熟知的景點,更在于這片土地上獨特的民族文化和風土人情。從松花江畔到大興安嶺深處,她用鏡頭記錄著這里的四季流轉與民俗風情,將鏡頭里的龍江符號轉化為游客心中的“詩和遠方”。
讓龍江文化“開口說話”
2023年初,一段鄂倫春“白鹿仙子”漫步白樺林的短視頻“點燃”網絡。畫面中,都波身著一襲鄂倫春族服飾,與皚皚白雪和茫茫林海融為一體,演繹著一場關于自然與文化的視覺盛宴。
回憶起拍攝這段短視頻的經歷,都波的眼中仍會泛起星光。在鄂倫春族老人家中,她聽到“袍子不是衣裳,是山林給的嫁妝”這句話時,當即決定要把這份山林的饋贈展現給世界。
在都波看來,文旅宣傳不是簡單的風景展示,而是要讓文化自己“開口說話”。為此,在制作每一條視頻時,都波都會問自己3個問題:“刷到視頻時,外地朋友是否會駐足?本地人能否產生共鳴?長輩們是否愿意從頭至尾觀看?”正是這份執著,讓冬捕場景中活魚躍出冰窟的“金鏡頭”得以誕生——彼時,她和攝影師趴在零下30℃的冰面等待許久,睫毛結冰仍緊握設備。“這種真實比任何特效都動人。”都波說。
翻看都波在短視頻平臺的賬號不難發現,她的鏡頭始終對準最真實的黑龍江:“我的鏡頭里沒有‘網紅濾鏡’,只有鄂倫春老人呈現的非遺傳承、黑龍江開江時崩裂的冰凌、冰雪大世界多年堅守呈現給世界的夢幻家園,這些才是黑龍江獨具特色的文旅IP。”
見證龍江旅游崛起
從2023年網絡出圈后都波身著“白鹿仙子”重現中央大街,到2025年冰雪季帶著國內頭部旅游博主們打卡黑龍江,她驚喜地發現,黑龍江文旅生態已悄然蛻變:“過去的龍江旅游是‘單點破冰’,現在則是全域開花的沉浸式體驗。”
在亞布力滑雪場,夜滑燈光映照著南方游客和漢服少女的翩躚身影;在“穿越林海雪原”實景劇本殺體驗中,游客跟著老獵戶學做鹿哨,冰屋里吃著熱氣騰騰的火鍋;在佳木斯的雪原上,南方客人們用打雪仗重拾童年;冬日的大慶冰河世紀猛犸樂園,單日接待數萬人;邊境小城黑河因特色早市登上熱搜……這些場景印證著都波的觀察——文化從“背景板”變成了“主角”,玩法從“看雪”到“造夢”,從“一城熱”到“全域火”。
而最讓都波動容的是,黑龍江旅游正經歷著從“季節限定”到“全年期待”的華麗轉變。曾讓文旅人嘆息的“半年旺季”,如今被四季文旅新場景重新定義。“現在,除了冬季旅游持續火爆,我們夏天有避暑、找北、深睡眠,秋天有五花山以及兩極穿越自駕體驗。黑龍江已經撕掉了‘冬季限定’的標簽。”都波激動地說。
詮釋龍江待客之道
2024至2025年冰雪季,當黑龍江冰雪再度以“破圈”之勢頻頻登頂冰雪旅游目的地榜首,這片黑土地上掀起了服務升級的浪潮。哈爾濱冰雪大世界上線“數字人導游”、寒風中商家們給排隊游客送上姜茶……暖心服務從哈爾濱延伸到牡丹江鏡泊湖、漠河北極村等地。
“如今的龍江文旅,正用滾燙的熱情,把冰天雪地釀成醉人的暖流。”在都波看來,近兩年來,龍江文旅最暖心的舉措就藏在溫度、銳度和黏度中:溫度,是把游客當自家親戚寵,投訴秒變“服務勛章”;銳度,是“冰雪+非遺”的化學反應和科技賦能極致體驗,冰雪大世界用AR技術讓冰雕“活”起來,游客和虛擬東北虎合影的視頻,成最熱門打卡模板,而這些正是冷資源煥發的創新銳度;黏度,則是讓流量變“留量”的硬核操作,冰雪直通車打通“最后一公里”、冰雪消費券撒出真金白銀……“回望剛剛過去的冰雪季,咱們的出發點就是把‘老鐵文化’融入服務基因。”都波說道。
站在蕭紅故居門前,都波面對記者的鏡頭向全國游客發出邀約:“有些極致的美,真值得跨越山海來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