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緊緊圍繞國家需求和群眾關切推進教育改革發展,加快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邁進?!边@既是服務國家發展大局的戰略部署,更是對人民群眾教育期盼的深切回應。教育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之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二者相輔相成,構成了辯證統一的實踐邏輯和歷史關系。新時代推進教育強國建設,要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將文化建設作為教育強國的深厚根基,以文化涵育教育內涵發展,豐富教育的精神內核和價值追求,確保教育強國建設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文化與教育互相促進
立足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教育承載著推動文明傳承與創新的歷史責任,肩負著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注入強大動力的使命。無論是歷史傳承還是未來創新,都需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明確教育強國的價值目標和實踐方向。
從歷史維度看,教育肩負著文化傳承發展的使命。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是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孕育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品格和文化傳統,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礎。這種文化自信不僅體現在對自身文明成果的認可,更體現在汲取歷史智慧、激發當代創造的實踐中。
從現實維度看,文化繁榮發展拓展了教育的實踐路徑。文化不僅是教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教育實踐的重要支撐。在新時代教育強國建設中,文化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尤為重要。利用文化資源構建課程體系,搭建多樣化的文化傳播平臺,可以將文化創新成果轉化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持久動力。例如,充分利用社會大課堂這一文化載體,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學生的學習實踐中,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文化體驗,也深化了教育強國的思政引領功能和育人效果。
以文化自信厚植教育根基
增強文化自信離不開文化傳承與交流,助力文化傳承離不開教育和創新。我們既要通過教育讓優秀傳統文化被理解、傳承、弘揚,也需要通過教育不斷讓文化理念得以改進、創新、進步。文化傳承與教育的關系緊密相連,相互依存,共同促進文化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前進的力量源泉。沒有文化自信,教育強國建設就會失去價值根基和精神支撐。文化自信賦予教育更深刻的歷史使命,成為提升教育軟實力的重要價值支撐。教育要立足本民族的歷史文化沃土,才能更好地把握歷史發展規律,為未來發展贏得主動。通過教育所培養的時代新人,只有深刻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才能在承擔民族復興重任中充滿信心與底氣。文化自信為教育強國提供了持續動力。通過構建涵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課程體系,文化自信不僅成為教育內容的內在邏輯,還轉化為學生的價值認同和精神追求。
以文化豐富教育實踐
教育是文化的載體,教育活動本質上是文化實踐的一部分。中國傳統教育歷經千年沉淀了如長善救失、孝親尊師等寶貴經驗,這些既是教育智慧,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財富。習近平文化思想內涵豐富,既有文化理論的創新突破,又有文化傳承和發展等領域工作的布局部署,是一個明體達用、體用貫通的科學體系,將這一科學體系融入教育強國實踐,是實現教育強國目標的內在要求。
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在教育強國建設中,要通過教育不斷提升人民的精神品格和文明素養,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提供支撐。要立足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現實需求推進教育強國建設。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基礎性、全局性和戰略性地位,也是文明傳承與文化傳播的重要平臺。以文化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可以實現文化內涵與時代創新的有機結合,為教育強國建設注入新動力?!鞍疡R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的重大原創性論斷?!皟蓚€結合”的提出,為思政課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育人資源和堅實的理論支撐。要通過學科滲透的方式將“兩個結合”融入教育中,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作者單位:哈爾濱工業大學,本文為2023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