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萬只大雁嘰嘰喳喳地從頭頂飛過,是何等壯觀的場面?在寧安市拐灣子村的傍晚時分,市民、游客聚集在岸邊,等候著雁群覓食歸來棲息。一江之隔,人們在這頭靜靜欣賞,雁群在那邊歡鬧嬉戲,共同唱響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交響曲。
岸邊古風裝扮的游客
“快看,有兩群大雁回來了!”拿著望遠鏡的游客負責遠眺,隨著他發出的信號,人們迅速按照他的指引,拿出手機“蹲守”。原本不認識的一群人,因為幾次“通力合作”變成了“觀雁搭子”。有經驗的村民還會為游客普及大雁的知識,“雁群對于拐彎子村周圍地形非常熟悉,它們日出左右從拐彎子村出發,在附近成片的稻田地里覓食,又在傍晚時分成群結隊地飛回岸邊,夜晚它們就在這棲息。咱們現在看到的就是大雁覓食歸來的場景。”一位村民正在為游客講解大雁的習性。
“真的是一會兒排成‘一’字、一會兒排成‘人’字,頭雁帶著它們飛翔,隊尾的大雁還不時地調整隊形,真是太神奇了。”很多家長帶著孩子來到現場觀看大雁,將書中提到的內容與孩子分享,共上一堂生動的自然課。
歸巢的大雁群
“一會兒大雁就要飛回來了,咱們靜靜觀賞,不要打擾他們啊!特別不要放音響唱歌跳舞,容易驚嚇到大雁。”在人群集聚區,金德勝提醒大家關掉音響,安靜觀賞。原來,他是村里大雁巡護隊的成員,他們的工作是在觀賞地維護秩序。金德勝說:“大雁多的時候,天上、地上、水里到處都是,嘰嘰喳喳地吵得岸邊居住的村民整宿睡不好,但也沒有村民轟趕大雁,我們真心歡迎大家來村里看大雁。”
小型集市上賣魚的村民生意紅火
眼前是波光粼粼清澈見底的牡丹江,是大雁們嬉戲捕食的天然水域。而拐灣子村附近是一望無際的水稻田,這里對于北歸的候鳥來說,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寶藏補給地點。每年3月起,上萬只大雁會來到這里歇腳,待到4月初大部隊集結完畢就會繼續北飛。“今年大雁回來得比往年早一周,現在還不到大雁聚集的盛況,下周差不多吧!”金德勝推測說。
傍晚時分,村頭的牡丹江江邊已經聚集了不少車輛和游客。這里也變成了小型集市,拐灣子村的村民乘船捕魚現場售賣,也有村民售賣自家產的鴨蛋。“一個鴨蛋2.5元,一天能賣上500塊錢,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提起因為大雁而興起的小經濟,賣鴨蛋的村民會心一笑。還有從小朱家村趕來這里賣魚干的村民,“我挺看好這里的,大家都喜歡吃原生態的好東西,我們能賣得不錯。”小朱家村的村民說。
觀雁的游客
“鴨蛋賣得咋樣?”拐灣子村黨支部書記孫金福混在人群里,和村民話著家常。對于未來村子的發展,孫金福掰著手指頭籌劃著:“一早一晚是最佳觀賞期,我們村里的接待設施要提檔升級,弄兩個太空艙,發動村民搞民宿,這個市集也要好好規劃一下。”孫金福說,他在2023年去哈爾濱引進了一批小龍蝦,與水稻混種后效果非常好,今年準備擴大種植規模,形成“春賞大雁、夏嘗小龍蝦、秋品有機大米”的循環旅游模式,讓更多村民吃上“旅游飯”。
記者:張雪地;攝影:張雪地;視頻:張雪地 曲夕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