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5月7日電 “三年來,應急管理部在洪澇、臺風、堰塞湖和森林火災等一系列災害防范應對中,打贏了一場又一場硬仗,化解了一個又一個重大風險。”應急管理部副部長周學文在今日舉行的國務院新聞辦發布會上介紹,據統計,全國因災死亡失蹤人數、因災倒塌房屋數量、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占GDP比重,2018—2020年的三年均值比2015—2017年的三年均值,分別降低了36.6%、63.7%、31.3%,特別是2020年面對大疫大汛雙重考驗,成功戰勝了1998年以來最嚴重的洪澇災害,因洪澇災害死亡失蹤人數歷史最低。實踐證明,中國特色大國應急管理體系已經基本形成。
周學文表示,三年來,應急管理部堅持邊組建邊應急、邊磨合邊提升,在工作中堅持做到“五個突出”。
一是突出綜合統籌作用發揮。充分發揮國家減災委等議事協調機構統籌協調作用,加強防范救援救災一體化管理。充分發揮應急管理部門綜合優勢和各相關部門專業優勢,銜接好“防”與“救”的責任鏈條。3年來累計啟動國家應急響應170余次,各部門協同高效應對機制逐步完善。
二是突出自然災害應對準備。建立部領導帶班的365天24小時值班制度,堅持節假日和重點時段每日調度會商,時刻保持應急狀態。針對巨災應對現場“斷、亂、慢”等突出問題,逐一完善力量、物資、通信、交通等應對方案,并通過不斷拉練、演練完善方案。會同有關部門加快實施自然災害防治重點工程,著力提升全社會防災減災救災綜合能力。
三是突出風險隱患防范應對。會同相關部門組織開展了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摸清掌握重大風險隱患,建立風險隱患數據庫,加強源頭治理。以大概率思維應對小概率事件,提前部署、力量預置,實行扁平化指揮、前后方對接,成功應對了超強臺風“山竹”、“利奇馬”和2020年嚴重洪澇災害等多起重特大災害。
四是突出搶險救援能力建設。加快主力軍和國家隊建設,推進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轉型升級,加強裝備配備,承擔全災種、大應急的綜合救援任務,轉隸以來累計營救和疏散遇險群眾145萬余人。加快骨干力量建設,補齊專業隊伍短板,新組建地震災害救援隊伍461支,地質、山岳、水域等救援隊伍27支。加快輔助力量建設,推進社會應急力量健康發展,通過舉辦全國技能競賽、組織聯演聯訓等,社會應急救援力量發展迅速,目前已經備案1775支、62萬余人。加快協同能力建設,有序推進區域應急救援中心和應急指揮平臺體系、國家航空救援體系建設,確保各類應急隊伍統一調度、統一行動、統一保障。
五是突出基礎能力建設。推動自然災害防治立法工作,修訂完善應急預案并經常組織演練,不斷提高預案的針對性、可操作性和實用性。建立應急管理大數據平臺,整合相關數據形成應急管理“一張圖”,實時掌握情況,科學指揮決策。組織全國80多萬基層災害信息員隊伍開展災害風險隱患報送,做到隱患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組織開展防災減災科普知識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提升全社會防災避險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