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五年來,全省民政系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論述和視察黑龍江期間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緊緊圍繞“幸福龍江”建設,傾力打造“黨有囑托·民政牽掛”民政工作服務品牌矩陣,持續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用心用情用力為人民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用民政“關懷溫度”提升群眾“幸福指數”,在每一項扎實有效的民政工作中傳遞黨的溫暖和牽掛。
□本報記者 楊惠暄
◎齊齊哈爾
加快構建“一核多維”
特殊群體關愛服務矩陣
齊齊哈爾市聚焦特殊關愛照護群體,以“黨有囑托·民政牽掛”服務品牌矩陣為牽動,以“三個下功夫”為指引,加快構建“一核多維”特殊群體關愛服務矩陣,提升城市溫度。
齊齊哈爾市在統籌謀劃上下功夫,構建閉環工作體系。通過深入調研,摸清了特殊關愛照護群體的服務需求和成形經驗,并制定了《關于扎實做好特殊關愛照護人群服務工作的實施方案》,確定5方面22項具體保障措施。同時,將服務矩陣建設納入全市“社會治理提升年5610項目體系”、2024年度全市創新項目和2025年全市20件惠民實事,強化典型引領和系統安排部署。
在推進落實上,齊齊哈爾市以村(社區)為基本單元,每季度核查更新老年人、殘疾人、困境兒童等群體中,易發生人身意外和沖擊社會道德底線事件人員數據,分門別類建立數據臺賬。截至目前,累計更新摸排特殊關愛照護群體11429人。科學完善結對機制,明確幫扶結對人員基本情況。此外,還積極整合社會組織、慈善組織等力量參與結對幫扶,截至目前,累計調動公益慈善社會組織110家,解決群眾具體問題212個。
為豐富服務矩陣內涵,齊齊哈爾市強化資源力量支撐,拓展服務矩陣覆蓋面。明確上門探訪核心任務,并擴大服務外延,將貧困學生、陪讀寶媽等5類群體納入特殊群體統計范疇,打造特色服務品牌。同時,創新嵌入機制,將社會救助與上門探訪相結合,打造困難群眾救助政策享有服務場景,2024年以來,全市累計新增城鄉低保2.31萬人,動態調整15.57萬人。
◎大慶
完善社區微服務 做好養老大文章
大慶市現有老年人口66.9萬人,面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需求日益增長的挑戰,全市大力推動“黨有囑托·民政牽掛——守護夕陽”服務品牌建設,聚焦養老服務發展新方向,深挖社區養老服務資源,培育社區養老市場力量,完善社區服務“微環境”,做好社區養老“大文章”。
為推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高質量發展,有效回應老年群眾的關切需求,大慶市先后出臺《大慶市一老一小整體解決方案》《大慶市積極發展老年助餐服務行動實施計劃(2024—2026)》等文件,強化頂層設計和統籌謀劃,完善協調機制,推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高質量發展。通過整合社區閑置資源、油田石化“三供一業”移交資源開發、社區服務設施增加養老功能等途徑,累計建成606處城鄉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實現全市城鄉社區、村屯覆蓋率100%。同時,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提升社區養老服務產品供給效能,2024年全市累計建成老年餐廳44處,街道養老服務中心11處。
大慶市積極探索社區養老服務新模式,強化社區基層黨建引領,形成社區力量服務合力,有效提供貼近群眾需求的助老服務,形成近百支“老會戰”互助養老服務隊、“創業紅”老年大學等社區養老服務品牌。以創業城街道為示范,推動“1+1+N”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新模式,并強化智慧養老數據平臺應用,健全“15分鐘養老服務圈”,有效回應老年群眾多種服務需求。
此外,大慶市深化信息應用,運用創新思維提升質量,優化高齡津貼發放和特殊困難老年人需求采集共享。加強“政企合作”“銀企對接”,共同打造智慧助餐系統,實現助餐數據實時結算、刷臉刷卡支付等功能,提升服務效能。
◎伊春
強化民生保障措施
托起林都百姓“穩穩的幸福”
伊春市大力推動“黨有囑托·民政牽掛”服務品牌矩陣建設,切實強化指導推動,確保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提升。
伊春市通過打造“三圈層”,將困難家庭劃分為核心、中間、邊緣三個圈層,打造“一戶一條救助鏈”。全年累計發放救助資金3.78億元,保障5.1萬城鄉低保和特困供養人員基本生活。建立服務類社會救助清單,全年累計服務6000余人次。成功承辦全國社會救助改革創新培訓會,獲批開展“兩項政策”銜接國家試點,推動6個縣(市)獲批省級試點。
在公共服務領域,持續深化婚俗改革,助力甜蜜經濟發展。舉辦集體婚禮吸引50余對新人。推出殯葬司儀管理制度,免除十項殯葬基本服務費用346萬元,推行生態葬改革實現保生態、節用地、增福祉建設目標。
養老服務體系實現多維突破,全市共建有老年助餐服務設施62個,日間照料室試點2個,完成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388戶,著力打造“十五分鐘”助老生活圈。依托試點項目,提升農村養老服務溫度。連續舉辦全國“旅居康養·樂享龍江—走進伊春森林康養目的地”推介活動,簽訂對接服務協議百余份,岐黃養老養生苑康養季創收400萬元,助推養老產業高質量發展。
◎黑河
深化殯葬改革 保障群眾“身后事”
黑河市大力推動“黨有囑托·民政牽掛——逝有所安”服務品牌建設,全面深化殯葬改革,保障群眾權益,讓群眾沒有煩心事、放心“身后事”。
在推動改革方面,成立殯葬改革聯席會議制度,召開多次會議,實地走訪殯葬服務機構。大力推廣綠色文明殯葬,出臺《黑河市區節地生態安葬獎勵補助辦法》,實現惠民殯葬政策從“殯”到“葬”全過程覆蓋。2024年以來,全市共為316名逝者家屬發放生態葬補貼58.06萬元。同時,倡導文明祭掃方式,建成全省首家殯葬文化館,引導移風易俗。此外,黑河市積極推進骨灰寄存設施建設,有效節約土地資源。
在服務群眾方面,黑河市強化同頻共振,形成監管合力,引導全員參與,形成多元監督。加大資金投入,更新殯葬服務設施,群眾治喪環境日益優化,滿意度顯著提高。同時,全面排查殯儀服務機構收費項目,規范收費標準,切實幫助群眾減輕負擔。
政策出臺方面,黑河市出臺《黑河市區免除殯葬基本服務費用實施辦法》,免除黑河市愛輝區城鄉戶籍居民四項基本服務費用。出臺《黑河市免除市城區居民逝者骨灰寄存費用實施辦法》,在全省率先對城鄉戶籍居民逝者骨灰寄存費用實行完全免除。此外,黑河市愛輝區出臺農村殯葬補貼實施辦法,促進樹立文明節儉殯葬新風。
◎哈爾濱
打造養老服務發展“冰城模式”
哈爾濱市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當前全市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高于全省及全國平均水平。面對這一挑戰,哈爾濱市緊抓國家大力發展養老服務重大機遇,大力推動“黨有囑托·民政牽掛——守護夕陽”服務品牌建設,積極推進養老服務工作。
為強化頂層設計,哈爾濱市成立了全市老齡和養老服務工作聯席會議,先后出臺全面推進養老服務發展實施意見、居家養老服務設施條例等文件法規。明確3方面30項基本養老服務內容,形成完備的政策體系。同時,完善服務標準,推動養老服務規范化、規模化、科學化發展。
在提升承載能力方面,哈爾濱市堅持“全省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示范區”建設與“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雙輪驅動,不斷提升養老服務承載能力。建成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1467個、綜合型老年人照護中心59個、居家養老服務驛站22個、助老餐廳(點)122個。此外,強化養老機構服務功能,開展服務質量提升專項行動。同時,建設農村三級養老服務網絡,推進農村敬老院服務范圍擴展和服務領域延伸。
為推進事業產業融合,哈爾濱市構建“養老+旅居”“養老+地產”“養老+產品”“養老+教育”板塊,深入推進養老產業和事業融合發展。
◎牡丹江
殯葬改革惠民生 服務升級減負擔
牡丹江市以殯葬改革為動力,大力推動“黨有囑托·民政牽掛——逝有所安”服務品牌建設,持續增進百姓福祉,推動綠色殯葬理念深入人心。
牡丹江市充分發揮殯葬改革工作領導小組作用,協同推進多項整治行動,建立聯席會議制度,明確任務分工,壓實工作責任。同時,制發多個規范性、政策性文件,建立長效機制,以黨風政風引領文明新風,形成黨委政府主導、部門聯動推進、黨員干部帶頭示范的工作局面。
在惠民生方面,牡丹江市殯葬服務機構科學合理制定收費價格,免費提供部分延伸服務。市直殯葬服務機構免費提供19項殯儀服務項目,并取消、下調多項收費,切實減輕群眾治喪負擔。此外,深入落實“四項基本服務”費用減免政策,實現困難群眾殯葬惠民減免政策全覆蓋。
為順民意、謀民利,牡丹江市進一步降低部分項目收費價格,推出殯葬惠民商品及惠民延伸服務。部分商品和延伸服務大幅低于成本價銷售,重新調整殯儀館延伸服務加價率,進一步減輕群眾負擔。
殯葬工作涉及千家萬戶,牡丹江市將持續聚焦群眾關切,切實解決好群眾在殯葬方面的操心事、煩心事,努力把群眾身后事辦成暖心事、寬心事,真正將實事、好事做到百姓心坎上,推動殯葬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雞西
“社會救助一件事”
全面提升困難群眾幸福感獲得感
雞西市大力推動“黨有囑托·民政牽掛——救在身邊”服務品牌建設,推行“社會救助一件事”改革,集成15個部門50項政策一表申請、一窗辦理,全市已有10728名困難群眾一次申請享受多項救助政策,群眾辦事便利性和滿意度顯著增強。
在推進改革過程中,雞西市樹牢“一盤棋”思想,多方協作凝聚社會救助改革合力。雞西市將“社會救助一件事”改革列入重點攻堅任務,多次召開會議和現場調研,解決問題。同時,制發了“社會救助一類事”聯辦工作方案,明確時間表、路線圖,形成民政牽頭把總,營商技術支撐,人社、衛健等15個部門協同聯動的工作體系,推動改革“圖景”變“實景”。
改革緊盯“五集成”目標,包括系統集成、數據集成、政策集成、監測集成和結果集成,多點發力構建社會救助改革格局。通過開發集成辦理平臺、對接監測平臺、出臺系列幫扶政策等措施,實現了數據的精準甄別、政策的更強普惠和救助資金的全流程監管。
此外,雞西市還解決了政策不知曉、銜接不順暢、發現不及時等問題,多措并舉提升社會救助服務質效。設立了“一站式”窗口,實現群眾點單、流程再造;打通數據壁壘,實現信息“免填寫”、材料“免提交”;發揮社會組織優勢,提供多樣化服務。
◎七臺河
厚植為民情懷 推動居家養老服務提升
七臺河市堅持健全政策體系、提升服務品質、優化發展環境、強化要素保障,以“黨有囑托·民政牽掛——守護夕陽”服務品牌建設為牽動,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的“5+3+2”養老服務體系。
七臺河市成立項目推進專班,制定并出臺一整套居家養老服務提升行動政策文件。規范服務范圍、內容、流程、標準及實施方式等,實現了服務流程清晰、服務標準優化、服務體系健全的發展目標。
強化需求導向,依托養老服務信息平臺,聚焦老年人最急需的居家養老問題,圍繞“六助”養老需求設定21項服務內容。家庭床位建設涵蓋適老化產品14種、智能化產品11種、老年用品5種,供老年人自主選擇。
按照“一人一畫像”“一人一檔案”的原則,對符合條件的老年人開展全面摸底調查,確定“一戶一策”個性化服務方案。截至目前,完成老年人能力評估3323人,家庭床位建設900張,完成率100%。促進了養老事業、養老產業協同發展,有效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養老服務需求。
強化信息支持,充分運用物聯網、互聯網等技術,形成覆蓋區縣、街道、社區三級服務機構的全方位綜合監管網絡。通過搭建“智慧養老”實現養老服務信息數據化、服務標準化、補貼精準化、監管智能化、供需對接智慧化。
◎綏化
全力推動農村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
綏化市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將農村養老納入鄉村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整體布局,大力推動“黨有囑托·民政牽掛——守護夕陽”服務品牌建設,通過“六個強化”舉措,全力推動農村養老服務向縱深發展。
綏化市將農村養老服務工作列為重點民生工程,納入《綏化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成立工作專班,針對重點事項,一事一議、一事一策,及時解決農村養老工作中的難點堵點問題。相繼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確服務對象和保障項目,為老年人多樣化養老需求提供制度支撐。2024年,綏化市累計發放高齡津貼7075萬元,惠及老人7.3萬名;發放失能半失能補貼410萬元,惠及老人1634名,實現應發盡發。
同時,選取基礎條件好、村集體經濟充足的綏棱縣向榮村作為試點,利用村集體收益,為65周歲以上老人每年發放生活補貼。針對農村老年人居住分散、鄉村工作人員緊缺的現狀,打造互助養老模式試點,為全市農村養老服務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建有嵌入式鄉鎮、村養老服務設施1404個,為農村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提供有力支撐。持續加強對農村養老服務機構運營管理、服務質量的監督指導。
◎佳木斯
加強鄉村地名建設助力鄉村振興
佳木斯市搶抓國家實施“鄉村著名行動”機遇,持續優化“黨有囑托·民政牽掛——名系龍江”服務品牌,通過創新完善制度、精準設置地名標志、積極宣傳地名文化、深化地名信息服務,有力助推了鄉村振興發展。
科學規劃是地名管理的基礎。佳木斯市成立“鄉村道路命名專班”,將鄉村地名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及《鄉村地名方案》等系列規范性文件,為地名管理工作提供行動指南。通過業務培訓提升一線工作的專業性與精準度,命名鄉村街路1.3萬個,建立“四色”地名采詞庫,為地名注入深厚內涵與獨特魅力。
因地制宜完善地名標識體系。佳木斯市全面摸排鄉村地名信息,依據經濟條件較好的縣(市、區)全覆蓋,一般縣(市、區)逐步實施的原則,創新融入數字與文化鄉村建設理念,打造特色地名標識。全市新增鄉村地名標志1.98萬塊,覆蓋率提升30%,實現“有地就有標”和“尋圖可達”,方便百姓出行,促進物流暢通。
文化賦能擦亮鄉村品牌名片。佳木斯市征集地名線索,將56個地名納入保護名錄,開展系列宣傳活動,吸引社會關注。與高校合作,營造保護、傳承地名文化的氛圍,提升鄉村知名度。
創新服務賦能地方特色產業發展。佳木斯市挖掘地名文化內涵,結合農產品資源,打造特色品牌,拓寬銷售渠道。精準導航助力快遞進村,促進城鄉物資流通。攜手文旅部門打造特色地名游線路,促進鄉村文旅產業發展。
◎雙鴨山
匯聚慈善力量 共筑仁愛之城
雙鴨山市不斷創新工作舉措,集聚各方力量,大力開展慈善公益項目,著力打造“黨有囑托·民政牽掛——善行龍江”服務品牌,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動、民間運作、社會參與、各方協作”的慈善事業發展新格局。
在法治建設方面,雙鴨山市著力強化“陽光透明、規范有序”的慈善管理。通過專題會議、公益普法活動和制度完善,提高了領導干部和公眾對慈善法的認識,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制度體系,并加強了慈善組織的自律和監管,進一步提高了慈善事業的公信力和透明度。
為廣泛凝聚慈善力量,雙鴨山市通過選樹慈善典型、大力弘揚慈善精神、用好慈善表彰載體,廣泛凝聚全社會支持和參與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的強大合力。目前,全市有3000余名志愿者參與到了每月獻愛心助學活動中,相繼涌現出“紅旗村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夢想助學”等一批民間公益組織,捐款達到530余萬元。
在助學方面,由簡單的“慈善+助學幫扶”擴展為“慈善+助學幫扶+慈善組織”;在助困方面,與醫療救助基金會對接,開展幫扶項目;在助老方面,打造“三位一體”養老服務模式,在部分縣區開展適老化改造試點,滿足老年人多層次養老服務需求。
◎鶴崗
“三網融合”護航困境兒童健康成長
鶴崗市立足困境兒童實際需求,大力推動“黨有囑托·民政牽掛——共護未來”服務品牌建設,將“兜底保障、健康安全、陪伴關愛”三張網有效融合,全力護航困境兒童健康成長。
在“保障網”方面,鶴崗市創新出臺《孤兒過渡期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打造“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助學項目”,健全特殊兒童群體兜底保障。聯合多部門建立信息共享和數據比對工作機制,確保符合條件的兒童應保盡保。全市配齊配優53名鎮(街)兒童督導員、298名村(居)兒童主任,構建基層工作網格。
在“安全網”方面,鶴崗市堅持預防為主,推動保護關口前移。八部門出臺《關于做好因突發事件影響造成監護缺失兒童救助保護工作實施方案》,落實留守兒童走訪核實制度。建立了控輟保學協調合作機制,保障困境兒童受教育權利。同時,統籌構建“機構+學校+家庭+社區”相互銜接的心理健康多元服務模式,為兒童提供檢測評估和心理輔導。
在“關愛網”方面,鶴崗市堅持打造以“未保站為平臺、慈善資源為支撐、社會組織為載體”的聯動機制,為困境兒童送去更有效更溫暖的關愛服務。鏈接龍頭企業持續資助困境兒童學費和生活費,啟動“小膳大愛”午餐資助項目。市志愿者聯合會打造的“愛佑童行一幫一”助學項目已成功對接586名困境學生,累計幫扶資金20萬元。
◎大興安嶺
升級婚姻登記服務助推幸福啟航
大興安嶺地區以“黨有囑托·民政牽掛——為愛護航”服務品牌建設為牽動,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婚俗改革。在推進陣地建設、倡導簡約婚禮等方面精準發力,打造高效、便捷、溫馨的婚姻登記服務平臺,進一步提高婚姻登記服務效能,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北極村“中國最北婚姻登記處”正式揭牌,結合祖國最北、緯度最高的地理位置特點,深入挖掘特色婚俗文化,建設婚俗文化展示長廊,設立婚姻文化墻、婚姻誓言墻、老物件展示區等特色場景,為新人提供全場景登記體驗。同時將婚姻家庭與文化旅游相結合,發展“甜蜜經濟”,助力鄉村振興。
為切實提高婚姻登記服務水平,優化服務質量,傾力打造“民政牽掛·為愛護航”服務品牌,促進婚姻家庭和諧發展。大興安嶺地區塔河縣、呼瑪縣創新婚補政策對雙方均為初婚并有一方戶籍且為登記機構轄區內的新人發放婚姻登記福利補貼。
此外,大興安嶺地區各婚姻登記機構充分利用特殊節日舉辦集體頒證活動,通過讓新人莊嚴宣告婚姻締結,感悟責任擔當。廣泛開展“除陋習 樹新風”移風易俗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工作,設立輔導室,舉辦課堂,引導樹立正確婚戀觀,發揚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