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 丁河濱 本報記者 劉楠 李民峰
“一會兒我們去5樓看看,李大姐獨居,我實在放心不下”“音響出問題了呀,等下我過去瞧瞧,要是捅咕不好就找人來修修。”早上8點,大慶市讓胡路區創業城街道,閆財就已經開始忙碌了。
盡管已經78歲,歲月在他臉上刻下了深深淺淺的皺紋,但他聲如洪鐘,反應敏捷,眼神中始終閃爍著熱忱與堅定,精氣神絲毫不輸年輕人。他用退休后的時光,書寫了一段溫暖人心的公益故事,他是用行動詮釋“初心不改”的公益人,一位傳承紅色精神的“會戰”老兵。
閆財,曾是大慶鉆探鉆井一公司機修廠的員工,榮獲2024年度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榮譽稱號。早年曾經在鉆井二大隊與鐵人王進喜并肩作戰過的他,身上有著“會戰”精神的深深烙印。退休后,他沒有選擇安逸的晚年生活,而是投身公益事業,成為創業城街道離退休干部職工第六黨支部的支部書記、老年大學校長、“圓夢愛心之家”志愿服務隊創始人和圓夢藝術團團長。這些身份的背后,是他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社會的奉獻。
他常說:“老石油人,血液里流淌的是責任,退休只是換個地方發光發熱。”于是,他帶著這份信念,開啟了不一樣的“公益人生”。
“圓夢愛心之家”志愿服務隊是閆財和一群志同道合的老黨員、老“會戰”、老教師共同成立的。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他們多次開展公益捐贈,累計捐贈衣物16788件、圖書2674冊、文具2300件,為社區困難群體送去溫暖。憑借豐富的社會經驗和良好的溝通能力,成功調解多起鄰里糾紛和贍養糾紛,為居民提供免費法律援助767次。關愛老人,在“紅娘鵲橋”活動中幫助12對單身老人牽手成功;開通“尋找舊友”熱線,為24位老人找回舊友;開展臨終關懷,為117位臨終老人提供心靈慰藉和家屬心理疏導。
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放到了社區工作上,早出晚歸,記得每一位獨居老人的門牌號,筆記本上是他們的需求清單,對社區居民,他了如指掌。閆財的善舉和無私奉獻,贏得了社區居民的廣泛認可和尊重。他的行動,讓社區變得更加溫暖和諧。
作為創業城十八區活動中心老年大學的校長,閆財深知老年人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他精心策劃,新開設了器樂、書畫等課程,吸引了332名師生積極參與。在此基礎上,他又創建了“圓夢藝術團”,克服沒有演出設備、表演服裝和醫療備品的困難,多方奔走協調,組織各類文藝活動。他還定期舉辦乒乓球、象棋等各類體育比賽累計80余次,讓老年人在競技中感受到生命的活力與激情。同時他組織開展健康、安全、法律等知識講座60余次,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護能力。他不僅是老年大學的校長,更是老年人的朋友和親人。寒來暑往、風雨無阻,他每天最后一個離開教室,整理教具、管理環境,以無私奉獻的精神感染著每一位學員和老師,也讓學員更加珍惜在老年大學的學習時光。
閆財以親身經歷為藍本,開展《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永恒的激勵》主題宣講活動60余場次,覆蓋學校、社區、企業等多個領域。他還協助創業八社區開展“會戰”故事會錄制,開辦“會戰”講習室、板凳課堂,利用云課堂、微黨課等形式在網絡上廣泛傳播,每場點贊量均突破萬人。
通過這些活動,激活了鐵人精神這一紅色精神文化的生命力,成為推動社區社會進步與文明和諧的重要力量。
閆財說:“只要身體允許,我會一直做下去。”他將繼續發揚“會戰”精神,用余熱書寫更多輝煌篇章,為社區、為社會貢獻更多力量。
他的事跡,也激勵著更多人投身公益事業,傳承紅色文化,讓愛心與溫暖在社區中不斷傳遞。
閆財老人的故事,是平凡中的偉大,是奉獻中的堅守。他用行動告訴大家,退休不是人生的終點,而是開啟另一段精彩旅程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