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昕宇 本報記者 潘宏宇
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執著堅守。集賢縣革命老區建設促進會會長樸永鶴在20年間足跡踏遍白山黑水、三江大地,執著挖掘抗聯英烈事跡,努力重現抗聯歷史遺跡,癡心傳播東北抗聯精神,用厚重的紅色情懷彰顯出對黨和人民的忠誠。
2003年,剛剛從集賢縣政協主席崗位退休的樸永鶴轉任集賢縣革命老區建設促進會會長職務。在老促會開展的一次座談會上,一位抗聯老兵的含淚講述,讓他敏銳地意識到:以楊靖宇、趙一曼、八女投江等“片斷”為代表的抗聯史太“單薄”了,更多的、無數英烈前輩用血肉鑄就的氣壯山河、可歌可泣的抗聯事跡還塵封在抗聯老兵的記憶里,而且因為老兵們的相繼離世即將淹沒在歷史長河中。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有著40多年黨齡的樸永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責任。
從那年開始,滿頭華發的樸永鶴帶領老促會的同志在近20年里走訪全縣100多個村,尋訪抗聯老戰士、抗聯事跡知情人1400余人,挖掘整理抗聯事跡80余萬字,分區域、按編年體全面梳理、充實了三江大地抗聯史跡。為找到這些史跡的佐證,他和同志們踏沼澤、鉆密林、過葦塘、攀崖峰……餓了啃一口面包,渴了喝幾捧林間溪水,困了就倒在草地上瞇一會,在林間艱辛跋涉5萬多里,挖掘出珍貴的抗聯文物300余件,成功找到東北抗聯在七星峰的被服廠、后方醫院、軍政干校、兵工廠、密營營地等遺址,有力地證實了東北抗聯在七星峰艱苦戰斗的歷程。
不能讓抗聯的遺跡埋沒在深山密林之中!為抗聯事跡著書、在抗聯遺址立碑,是后人對先輩英烈的無上敬仰。
在集賢縣,樸永鶴發掘找到并標識的抗聯遺跡遺址共有32處。他自籌資金、自己設計、自己布展,在革命老區福利鎮紅聯村建立了“抗日紀念館”,如今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黨性教育的重要陣地。去年8月,樸永鶴在集賢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在集賢縣七星山新設立了抗聯遺跡標識15處,把七星山建設成為雙鴨山市規模最大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奔波輾轉20年,忠實記錄抗聯事跡、爭取縣委縣政府支持為抗聯遺跡遺址立碑立標識,這所有的努力就是為了讓東北抗聯精神傳承下去。
不僅要挖掘整理抗聯事跡,還要把紅色精神、東北抗聯精神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為了向縣內外廣泛宣傳集賢豐富的紅色資源,讓后人勿忘國恥,傳承東北抗聯精神,樸永鶴克服種種困難,先后收集整理和編寫了《集賢抗日烽火》《集賢革命老區》《集賢戰斗風云》《集賢縣老區工作資料匯編》《集賢縣老區宣傳資料匯編》《集賢縣黨的工作簡要讀本》等資料,挖掘整理抗聯事跡80余萬字,為廣大群眾傳承東北抗聯精神,作出了突出貢獻。在縣文旅局、縣融媒體中心的密切配合下,錄制了《老區風貌》《追尋英雄腳步》《足跡》等15部專題片,真實記錄了抗聯事跡和共產黨人的光輝偉績,促進了全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活動深入持久地開展。
在2021年慶祝建黨100周年之際,樸永鶴以集賢歷史事實為依據,編寫了《集賢縣黨的工作簡要讀本》,充分展示集賢縣在建設、改革中所取得的成績,為黨的生日獻禮。還配合縣委宣傳部在縣融媒體演播廳錄制宣傳片《抗聯故事走進演播廳》,教育引導全縣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啟迪智慧、淬煉精神,在全社會大力弘揚東北抗聯精神。
為了更好地傳承東北抗聯精神,耄耋之年的樸永鶴作為雙鴨山市老干部宣講團成員,走進黨校、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區和中小學校,講黨史、上黨課,義務作抗聯事跡報告200多場。
在黨史學習教育中,雙鴨山市公安局、市婦聯、尖山區政府、集賢縣機關工委、縣教體局等多家單位邀請樸永鶴作主講師,為黨員干部群眾講述集賢縣黨的發展史和東北抗聯在集賢縣的戰斗故事。他不顧年事已高,多次登上七星峰,在抗聯遺址現場介紹抗聯斗爭史。
20多年來,樸永鶴堅守初心和使命,執著挖掘抗聯英烈事跡,努力重現抗聯歷史遺跡,讓東北抗聯精神成為更多人心中一座永不磨滅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