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天安全研究與應急處理中心。本報記者 蘇強攝
哈爾濱科技創新創業大廈。圖片由省科技廳提供
哈工大教授袁國輝(中)指導博士生研究采用石墨負極材料的鋰離子電池。 本報記者 韓東賢攝
高新技術成果展示。圖片由省科技成果轉化中心提供
胚芽米生產加工車間。圖片由哈爾濱工程大學提供
總書記殷切囑托
——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全面振興。
——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把企業作為科技成果轉化核心載體,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率。
——推動東北全面振興,根基在實體經濟,關鍵在科技創新,方向是產業升級。要牢牢扭住自主創新這個“牛鼻子”,在鞏固存量、拓展增量、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
——主動對接國家戰略需求,整合和優化科教創新資源,加大研發投入,掌握更多關鍵核心技術。
——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
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指引下,勇于開拓的龍江人,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勇氣,踏上了一條創新驅動的振興發展之路,具有龍江特色的新質生產力正加速形成。
連日來,記者再次走進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過的安天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哈爾濱科技創新創業大廈、哈爾濱工程大學等單位,見證龍江兒女牢記囑托、感恩奮進的鏗鏘步伐,勇立潮頭、奮楫爭先的創新實踐。
安天科技:努力成為新質生產力的基石企業
當下,在龍江這片熱土上,越來越多的企業正通過創新與實踐,探索新質生產力的無限可能,安天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一員。
走進安天安全可視化技術中心,大屏幕上的松北區數字化模型引人注目,這是安天工程師們智慧的結晶。該團隊的副總監谷雨說:“青年,不只是數字空間的建設者,還需做數字空間保衛者。”習近平總書記來安天視察時,他剛入職不久,備受鼓舞。這些年來,從公司到部門團隊一直牢記總書記的囑托,不斷提升應對網絡攻擊威脅的能力,加大技術研發和應用,守護國家網絡安全。
將谷雨他們復盤的網絡攻擊完整還原出來的,是安天安全研究與應急處理中心的分析團隊,在網絡安全界,他們有另一個更為響亮的、中英混搭的名字——安天CERT(安天安全研究與應急處理中心)。
在安天CERT,研究員劉佳男正忙碌于ATID威脅情報系統的數據檢索。他的每一次點擊與輸入,都是對未知威脅的勇敢探索。劉佳男說,安天CERT團隊,如同網絡世界的“獵人”,在大數據的海洋中精準捕捉每一個細微的威脅信號,多年來,通過不懈的努力,他們成功揭露并預警了多個隱蔽的網絡攻擊組織,為網絡安全筑起了一道堅實的防線。
而支撐這一切的,是安天建成的一個以超過37000個計算單元為基礎算力,每天處理百億級別樣本的大規模算力中心。這個中心包含數萬個計算核和海量的存儲,能夠進行威脅捕獲、數據分析、能力生產的復雜體系,安天人稱它為“賽博超腦”,該中心先后承載了黑龍江省網信態勢感知平臺、遼寧省級態勢與通報預警平臺等多項任務。安天持續迭代和提升“賽博超腦”能力,使之發展成為我省最大的單一業務算力平臺,并將以“賽博超腦”的工程經驗和建設體系,為龍江數字化轉型作出更大的貢獻。
從反病毒引擎研發團隊起步,20多年來,安天專注耕耘威脅檢測領域。目前已發展成為擁有6地研發中心,監控預警能力覆蓋全國、產品與服務輻射多個國家的先進安全產品供應商;形成了威脅檢測引擎、高級威脅對抗等方面的技術優勢,為客戶筑起可對抗高級威脅的網絡安全防線。
“在我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中,網絡安全產業既是新質生產力的組成部分,也是新質生產力的運營保障?!卑蔡焓紫夹g架構師肖新光說,作為黑龍江本土成長起來的科創企業,安天將牢牢扭住自主創新這個“牛鼻子”,堅定不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實現關鍵技術自主可控,并繼續強化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塑造網絡安全核心技術能力,主動對接國家戰略需求,發揮上游企業優勢,全面融入加快構建具有東北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努力成為新質生產力的基石企業。
科技大廈:向“新”而行 “質”勝未來
近日,2024黑龍江省最具轉化潛力成果展在哈爾濱科技創新創業大廈啟幕。106項來自數字經濟、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生物農業、高端裝備、新材料等領域的高新技術成果,彰顯了黑龍江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強勁脈動。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這里視察了衛星激光通信、石墨烯、船舶智能等我省高新技術成果展示。
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工與化學學院教授袁國輝說:“習近平總書記勉勵我們走出中國、走向世界,使我一直堅定走石墨深加工技術產業化之路?!?/p>
在袁國輝辦公室的柜子里,擺放著鱗片石墨、石墨烯復合導電漿料、負極材料等以我省天然石墨為原料的多種形態的石墨深加工產品。記者拿起一片石墨膜,手感十分輕薄。袁國輝介紹,“這是高導熱石墨散熱膜,最薄可達20微米,因兼具高導熱系數和低成本等優勢,已廣泛應用于品牌手機和平板電腦等微電子產品中。”
雖然已過花甲之年,但袁國輝依然以飽滿的熱情奮戰在科研生產一線,帶領團隊研究提高負極材料動力性和循環性的新技術、球形鱗片尾料微粒重組及利用技術,開發低溫電池用負極材料等石墨精深加工產品……他表示,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以科技創新引領石墨產業振興。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時參觀過的“激光通信地面光終端”模型,如今依然在哈爾濱科技創新創業大廈高新技術成果展示交易大廳展出。該項目曾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2016年,哈工大教授馬晶、譚立英科研團隊對技術進行產業轉化,創辦了哈工大衛星激光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公司研制開發的各類系列激光通信終端具有全部自主知識產權,可實現年產衛星組網激光通信終端數百余套,使我國航天戰略激光通信產業處于國際領先地位。
高新技術成果展示交易大廳是我省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拔覀兟摵鲜校ǖ兀@區等在大廳開展路演推介對接活動127場,同時搭建線上科技成果轉化公共服務載體,匯集科技成果10600項,可為成果供需雙方提供供給需求分析、供需精準對接等服務。2016年以來,服務高校、院所技術合同登記6153項,技術合同成交額達50.06億元?!笔】萍汲晒D化中心主任常國輝介紹。
記者從省科技廳獲悉,八年來,我省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體系效能提升,創新生態環境持續優化。
通過實施三輪科技型企業三年行動計劃,我省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2015年底的693家增長到2023年底的4430家,增幅連續兩年居全國第二。我省“積極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加快壯大振興發展新動能”典型經驗做法獲國務院第九次大督查通報表揚。
促進產學研聯合攻關,圍繞產業鏈備案產業技術研究院148家、產業技術創新聯盟82家。圍繞智能機器人等重點領域,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重大專項課題748項,組織實施省科技重大專項、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873項。面向全國發布頁巖油氣勘探開發等“揭榜掛帥”榜單,支持105個項目吸引省內外團隊揭榜攻關。累計獲得國家科技獎87項。實施成果產業化專項行動,支持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83個,累計實現新增銷售收入123.7億元。
一家家高新技術企業茁壯成長,一項項成果落地轉化,釋放出龍江振興發展的強大動能。
哈工程:育“科技花” 結“產業果”
“能不能開發一款高性能機器人,在高輻射劑量核環境下對核電站核心設備、管道進行日常巡檢,以便解放人力?”為保證核電站的安全和穩定,哈爾濱工程大學智能科學與工程學院機器人工程專業學生陳陽在張蘭勇老師指導下建立團隊從零開始研發。
陳陽和團隊研發的核電領域智能巡檢機器人,一臺可抵100個人的工作量,實現了以科技創新為核電安全護航。項目團隊得到了國際國內行業領域頂級專家學者的認可,被評價為可“為核電站‘心臟’做體檢”,并獲得第十八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
“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我始終銘記于心?!闭驹诠こ虅撔聞摌I教育工作推進會的發言席上,陳陽充滿信心地說,“獲獎是榮耀,更是激勵。我將繼續從事智能機器人的學習和研究,續寫更多哈工程人科技報國志的創新故事?!?/p>
牢記囑托,砥礪前行。哈工程持續強化創新人才培養主陣地作用,不斷引導青年學子樹牢科技報國志,爭當科技創新的排頭兵。
一粒米中66%以上的營養物質來自水稻胚芽。將保留胚芽部分的精制大米進行現代工藝適度加工,既能減少糧食損耗,又能保留更多營養。
在尚志市龍王廟村的稻田旁,哈爾濱工程大學智能學院教授李冰研發的胚芽米智能加工生產線即將落地。李冰團隊研發的水稻適度加工的新型應用技術——活性留胚米智能加工系統,能夠讓稻谷留胚率達95%,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吃著龍江米,喝著龍江水,就要把創新成果用在龍江大地上?!崩畋f,“等到稻米全面豐收,稻米適度加工產業試點正式建立,尚志市更具有營養價值的胚芽米就會走進千家萬戶?!?/p>
日前,哈爾濱工程大學充分發揮學??萍紕撔鲁晒蛢瀯葙Y源,與尚志市正式簽訂全面合作協議,聚焦龍江特色農業,打造38公里沿線特色產業帶,以科技賦能現代農業,促進農業產業升級。
為將科技之花變成產業之果,培育更多的轉型升級動力源,哈爾濱工程大學與省農科院聯合成立智能農業裝備產業創新研究院,圍繞智慧農業、智能農機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
打造38公里沿線特色產業帶,是哈工程師生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踐行以科技創新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生動縮影。哈爾濱工程大學黨委書記高巖表示,哈工程將持續深化政校企合作,打造高水平科研攻關平臺,推動實現智能農業裝備產業創新發展,助力農業產業升級和綠色龍江建設。
記者手記
謀新致遠 久久為功
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是塑造競爭新優勢的必答題。誰掌握了未來科技與未來產業,誰就緊緊攥住了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金鑰匙”,掌握了未來發展主動權。
夯實算力基礎底座、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培育壯大創新主體、搭建高能級創新平臺、加速成果落地轉化……采訪中,記者驚喜地發現,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已成為龍江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變革,提升產業能級,開辟新賽道,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選擇。
藍海飛舟,星火燎原。創新發展之勢,孕育于一個個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創新突破中,催生于在研“揭榜掛帥”和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的落地轉化中,成長于一批批高新技術企業的探索實踐中,躍動在環大學大院大所創新創業生態圈等區域創新載體的產業集群發展中,也涌動在產業技術研究院、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產學研融合發展中。
連日來的采訪中,記者也深刻地體會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這注定是一場競速賽、接力賽、耐力賽,需要從頂層設計、創新生態構建等多方面入手,統籌謀劃,形成合力,更需要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共同培育和驅動。
既然選準了方向,就要腳踏實地、求真務實,堅持不懈、久久為功,讓一項項高新技術成果成為龍江經濟版圖上的璀璨明珠,助力龍江開啟產業全面振興、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篇章。
新聞鏈接
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省科技廳著力“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全面振興”,樹立鮮明科技產業導向,高效配置科技力量和創新資源,加快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實踐地。如今,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取得新成效,科技創新體系效能實現新躍升,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加速轉型升級,龍江高質量振興發展動能澎湃。
聚焦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制定落實《黑龍江省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行動方案》。新建和重組全國重點實驗室總數達到12家,實現“五大安全”全覆蓋。重大成果持續產出,9項成果獲國家科技獎。構建產業導向的科技計劃體系,重點研發計劃和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全部由企業牽頭。今年上半年,在研“揭榜掛帥”和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形成新技術、新產品280項。高標準建設哈工大先研院,目前已入駐企業和項目16項,8家入孵企業與金融機構達成投資意向1.5億元。實現重大科技成果轉化348項,形成經濟效益30.62億元。上半年,重大成果轉化項目帶動企業新增銷售收入20.2億元。建設區域創新載體賦能產業集群發展,推動哈大齊自創區219個產業項目開復工,其中今年新建項目121個,首批醇氫新能源專用車正式下線,高端大型鑄鍛件制造技術升級改造項目啟動。環大學大院大所創新創業生態圈內高校院所向省內轉移轉化技術成果161項,新生成科技型企業63家。
本報記者 彭溢 薛婧 趙一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