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嘉徽 本報記者 劉大泳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加快選育推廣生產急需的自主優良品種,大力實施農機裝備補短板行動。這讓全國人大代表、樺南縣鴻源水稻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孫斌對節糧減損有了新的想法,并積極為“三農”發展建言獻策。
今年全國兩會,孫斌代表提出了關于支持東北地區研發生產水稻收獲機械的建議。孫斌代表說,農業機械化是節糧減損的重要保障,東北霜凍期長,需要掌握準確而適時的收獲時間,否則就會因霜凍后籽粒和秸稈的急劇脫水造成糧食減產降質,急需研發推廣適合東北地區的綜合性農業機械,補齊東北糧食收獲機械化短板,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節本增效、提質減損。
孫斌代表表示,要繼續加大對東北粳稻生產主產區糧食收獲機械的補貼和研發、推廣力度,切實提高機收作業質量從而減少糧食損失。他希望能研發出中小型、高地隙、履帶式水稻便捷收獲機械,以降低機收損失率和破損率,提高米質。
在人機配合實現糧食減損方面,孫斌代表建議,應根據東北“秋老虎”天氣特點采用“兩段收獲”,先割曬后熟,后撿拾脫粒、分離和清選,這種收獲方式可以使谷物的收獲期提前,緩解因收獲季節短、氣溫變化快、用工人手少而產生的人機矛盾,使機具的利用率更高,收獲質量更好。
本報記者 張春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