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酵控制中心。
工廠中心控制室。
□文/攝 本報記者 薛婧
一排排酒瓶在生產線上快速完成清洗、灌裝、加蓋等全過程,偌大的車間里,只聽到刷刷的機器運轉聲,卻鮮見人影;數米高的大屏幕顯示著啤酒生產、能耗、包裝等全過程運行參數,可實時跟蹤設備狀態,進行數據分析和遠程操作;拿著手機或平板電腦,隨時處理彈出的提示信息,手指輕觸間,完成了過去需要在車間操作的各項工作……日前,記者走進省級智能化工廠百威哈爾濱啤酒有限公司(簡稱百威中國哈爾濱工廠),一探“數字”為工業生產帶來的神奇變化。
早8時,發酵麥汁崗工人王松來到工廠,他沒有進入車間,而是來到由一排電腦組成的發酵控制中心區。拿起平板電腦,登錄自己的賬號,完成了上班打卡。通過查看時序系統,他清楚地知道了自己今天要做的常規工作。
8時20分,平板里彈出任務條,提示檢查發酵罐溫度和壓力。王松走到電腦前,通過Braumat系統的各種參數,完成核對。隨后在平板上點擊開始任務,填寫任務,他的這項工作就完成了。
“每天上班不需要拿著筆和表格一點點厘清當天的工作任務,時序系統里早就安排好了,而且不管常規工作還是臨時任務,隨時會有提示,在哪個時間段該做哪項工作,不會有遺漏。”王松說。
百威中國哈爾濱工廠的數字化轉型從2019年開始,據公司總經理張靈斌介紹,截至目前,公司投資了1.47億元,完成了生產線上的傳感器、自動化信息傳輸等硬件的安裝,以及大數據分析、智能決策、數據找人等功能的開發。在2021年,通過省工信廳數字化車間認證,2023年通過省級智能化工廠認證,2023年10月份,兩個場景被評為國家智能示范應用場景,目前公司正在向“在2024年打造成為國家數字領航企業”的目標前進。
“我們實現了計劃聯動、任務驅動;異常響應,數據找人;標桿分析、輔助決策。”張靈斌從三個維度一點點為記者剖析何為智能工廠。
計劃聯動、任務驅動:一旦生產計劃通過中央控制室下達以后,所有的設備和工人就會同步接到指令,會自動按照計劃去執行。幾點幾分做該什么都有標準,針對機器的標準,機器會自動去做;工人則通過時序系統接到所有的任務指令,只要按照這個做就好,不用去特意記,形成了人的自動化,通過信息和計劃匹配,直接讓設備和人按照計劃無縫連接。
異常響應,數據找人:生產過程中如果產生異常、有波動,比如殺菌的標準溫度是63℃的±1℃區間,萬一哪里有些不對,溫度發生異常,信息馬上就會傳輸到相關責任人的手機或平板電腦里,告訴這個人哪里出現問題,責任人馬上就會接到響應計劃,按照響應計劃去處理。
標桿分析、輔助決策:海量的數據里蘊藏著很多的價值,比如工廠里目前4條瓶裝線橫向之間是可以對比的,哪一條生產線的績效最好或者是什么時段最好,這就是標桿,找到這個標桿,專家們就會對這條線進行深度研究,幫助、輔助工廠找到這條線的最佳實踐,其他三條線就按這個調整,馬上效能就提升了。
張靈斌說,智能化直接帶來的是安全、質量、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最佳控制。比如,安全方面,車間里裝了很多攝像頭,當員工沒按照定義好的行為標準工作,馬上就開始預警,杜絕錯誤的產生。在質量方面,生產線上有非常多的質量儀器在線檢測,啤酒在管道上走的時候,每一秒都有監測數據,這樣使每一瓶酒、每一滴酒都能保證一致的質量,而不是這一批做完以后取樣檢測后調整。
“現在實現了機器找人,可以說智能化實現了80%,以后要實現機器找機器,比如異常響應,機器把信號直接推送機器,機器自動解決了,那就是百分之百的智能了。”張靈斌說,百分之百的智能化是他們追求的目標,但還有待科技的發展。
“以前,車間里照明全開,看見的都是工人,但工人卻不一定看見生產全過程;百分之百智能化改造后,車間可以‘黑燈’,員工坐在操控室里就可將生產過程盡收眼底。”張靈斌說,“黑燈工廠”是工藝和流程的“生產革命”,是一次生產模式的重塑,他們有信心在龍江最早建成一座“黑燈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