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世界勤儉日。這是一個提醒我們珍視資源、倡導節約的日子。在這個物質豐富、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重新審視勤儉的價值,讓中華民族的“傳家寶”賦予了節約型社會建設更多的時代意義。
勤以養正,儉以養德,勤儉一詞涵蓋了勤勞和儉樸兩重意思。勤勞可以創造財富,儉樸可以積累財富,二者相輔相成。隨著社會發展,“勤”已在全社會形成共識,“儉”的作用卻時常被忽略。俗話說,勤儉好似燕銜泥,浪費好似水沖堤。光儉不勤無源水,光勤不儉水斷流。勤儉體現的已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責任,從而成為我們現代生活中的習慣養成。
讓勤儉成為習慣,便有了一種力量。它意味著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行為和思想,意味著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時刻保持節約的意識。節約糧食、節省用水、用電,甚至按需購物、低碳出行、減少一次性用品,既節約能源、提高能效、減少污染,又有益健康、兼顧效率。近年來掀起的“光盤行動”,不僅能為自己和他人節省開支,還能為社會和環境做出貢獻,就是勤儉節約習慣利人利己的一個體現。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勤儉節約的觀念不知不覺被淡忘,甚至一度被講排場、比闊氣等陋習替代。追求奢侈享受、過度消費,導致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的案例比比皆是。生活日益富裕的今天再提勤儉,不是老生常談,而是號召人們用勤儉節約重拾對精神的追求,促進社會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弘揚勤儉節約,不僅關乎個人和家庭福祉,也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歷覽先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一個國家的發展離不開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減少資源的擠占,某種程度上就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就是為經濟前行騰挪出發展的空間。上海,快遞包裝“綠色革命”提速;在廣東廣州,全市開展綠色商場創建活動;在湖南,到2025年長株潭都市圈50%的居民小區要具備新能源汽車充電條件……就連北京冬奧會和杭州亞運會這樣的大型賽事,都打出了“節儉辦會”的口號,并贏得人們的好評。全面節約已上升為國家戰略,足見其分量之重。
良好風尚是否有生命力,關鍵在落實。勤儉節約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需要從微末做起,日積月累,才能在全社會形成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的濃厚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