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哈爾濱新區。
□本報記者 李飛 韓麗平
一季度,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31.2億元,同比增長5.4%,增速高于全國0.9個百分點;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8.5%,增速高于全國2.7個百分點;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0.1%,增速高于全國5個百分點……2023年,面對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哈爾濱剛健自強、創新求變,以強烈的省會擔當意識自我加壓、攻堅克難,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考”中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成績單。
合力“謀局” 繪路徑蓄后勁增動能
走進位于哈爾濱新區的深哈產業園,“黑龍江鯤鵬生態創新中心”牌子大氣而醒目。作為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在我省的首個鯤鵬生態基地項目,短短半年時間即竣工投入試運營。
“去年8月份以來,已經有10多家單位應用鯤鵬算力,目前還有50多家省內外企業在洽談和對接合作。”該中心負責人告訴記者,中心通用算力有1萬多核,可為千行百業提供普惠的全方位全國產化算力支持。
看好哈爾濱,投資哈爾濱。過去一年,華為、百度、美團、東軟等頭部企業和建龍、科大訊飛等總部經濟項目紛紛落戶冰城。開工建設數字經濟項目100個,生物經濟項目88個,分別完成投資35億元、64.6億元,國家互聯網骨干直聯點、善行醫療等建成投用。冰雪裝備產業園入駐企業20余戶。2022年,哈爾濱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制定“七大都市”規劃方案和“4567”現代產業振興行動方案,繪出省會現代化建設“路線圖”,并實施41項行動計劃、26個專項規劃。
今年,哈爾濱加緊謀劃儲備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全年計劃實施省市重點產業項目500個以上,完成投資600億元左右。全市產值10億元以上的產業鏈重點企業要達到45戶,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00戶以上。
謀深致遠,意氣風發,哈爾濱一起步就是“加速度”。
“國考”登高 重點領域改革持續發力
“以前開一家店,要帶七八十頁的要件,跑十多個部門,才能辦齊手續。如今,早上網上提交材料,下午就能拿到營業執照,審批速度就像坐‘火箭’一樣。”在哈市投資經營7年,呷哺呷哺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東北大區公共事務部高級經理宋楊由衷感言:“這審批服務,真是沒的說。”
春江水暖,在辦事企業和群眾的心里溫情蕩漾。馳而不息優化營商環境,已定格為哈爾濱經濟發展的“先手棋”、招商引資的“強磁場”、釋放活力的“穩定器”。
對標全國最優,哈爾濱以重構體制機制為突破口,深化“放管服”改革。2022年,全市動態調整優化營商環境專項行動目標任務,改革舉措由最初的198項增加到目前的387項,全市20項營商環境評價指標加速提升。率先實行企業信用“承諾即修復”,新建商品房“交房即交證”,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限由最短35個工作日壓縮至10個工作日,落實包容審慎監管和柔性執法“四張清單”。在全國政府網站績效評估中,哈爾濱獲副省級和省會城市第五名。
此外,在重點領域改革中,哈爾濱掛“高擋”發足力。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主體任務基本完成,地方國企營業收入398.5億元、增長8.6%。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扎實推進,深哈對口合作典型經驗向全國推廣。
關山重重,不舍晝夜,哈爾濱昂首奮力攀越。
創新“搶眼” “科技富礦”志在萬里
松花江北岸,“超級太空實驗室”已雛形初顯,裝置主體設備全部進入試運行階段,用戶及科研服務有序開展。
這里就是我國首個用于模擬太空極端和綜合環境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將衍生出諸多產業,極大拉動我省航天、深空探測、飛行器等產業的發展,吸引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專業人才和實驗團隊開展實驗,有力提升哈爾濱的區域創新能力。“科技富礦”名副其實。
航天高端裝備未來產業科技園和新光光電等3個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獲批,獲批國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范、三個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獲批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哈大齊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近年來,重點圍繞機器人及智能裝備、高性能復合材料等領域,組織實施了一批科技項目,不斷突破重點領域的關鍵技術瓶頸:1500毫米汽輪機末級葉片,大型燃機渦輪機匣整體精鑄,多項技術打破國外壟斷。
今年,哈爾濱積極推動哈大齊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持續深化市校合作,打造環大學大院大所創新創業生態圈,力爭轉化科技成果1000項以上,新增高新技術企業500家。航空航天領域盡快形成千億級產業規模,生物工程領域突出建好國家生物醫藥集群建設示范區、輻射東北亞的生物經濟開放發展引領區,數字經濟領域實施數字經濟項目100個、力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10%,新材料領域推進高端有色金屬、復合材料、石墨產業集群發展。
爬坡過坎,滾石上山,今天的哈爾濱找到了高質量發展和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扶手”和“支點”。“龍頭”善舞,幸福可期,奮力扛起省會擔當的哈爾濱正邁開大步,沐浴著新時代的春風,一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