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建設加速度 市場主體添活力
生態“東風”。
一級能效電機、永磁電機研發及生產項目現場。
今年以來,佳木斯市東風區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以項目建設新成效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不斷優化營商軟環境、提升發展硬實力;持續打造優質高效的服務型政府,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全力建設農業發展樣板區,全面推進種業振興;積極推進現代化新城區建設,全面提高百姓生活幸福指數,奮進、創新、實干,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新東風”。
□紀世強 本報記者 劉大泳
今年以來,佳木斯市東風區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牢牢牽住項目建設“牛鼻子”,不斷優化要素保障,加快重大項目開工建設步伐。目前,各重點項目建設現場吊臂起落、機器轟鳴,處處涌動著穩經濟促發展的強勁熱潮。
在秋杰糧油加工廠藥用豆粉生產項目建設現場,工人們正在有條不紊地加緊施工。
“我們用非轉基因大豆作原料,主產品是藥用豆粉,它作為抗生素培養基,為全國各大藥企提供藥物中間體。我們的副產品是笨榨油,這種笨榨油N次不氧化,口感也很好,有傳統的豆油香味。”項目負責人老林秋說。
從老廠遷出,到東風區建新廠,老林秋信心十足。據介紹,新工廠占地面積1.1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13萬平方米,主要建設藥用豆粉生產車間、精煉車間及綜合樓等。項目預計今年年末投產,年產藥用豆粉9500噸、壓榨大豆油1300噸,年可實現銷售收入8500萬元,可提供就業崗位70余個。這個項目還實現了土地利用高度集約化,畝產值將達56.7萬元。
“東風區政府對我們項目很重視,成立專班快速推進。該項目從今年3月動工,現在已經進入設備安裝調試階段。項目建成后,產量要比過去提高5至10倍。”老林秋說。
新廠區、好項目,讓企業發展信心滿滿。而在東風區,一些擴建項目也在為經濟發展注入新能量。
在一級能效電機、永磁電機研發及生產項目建設現場,工人施工的熱情高漲。該項目占地面積4.25萬平方米,主要建設高壓電機生產車間、低壓電機生產車間、研發中心、軍品生產車間、一級能效電機生產車間、綜合樓等。主要生產一級能效電機、永磁電機和國內領先的高端防爆電機系列產品150種。
佳木斯防爆電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海峰說:“項目做規劃的時候,區領導親自領我們去對接相關部門,為我們節省了很多時間。項目前期審批采用‘承諾即開工’,在項目專班的努力下,很多手續都很快辦下來了,為項目開工提供了很多便利條件。”
東府名居棚戶區改造工程項目現場,建設有序進行。該項目總投資3億元,占地面積6.39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3.09萬平方米,分為東、西兩個標段,西側標段由黑龍江龍弈工程建設有限公司施工建設。
公司技術負責人段振海介紹:“我們建設7棟住宅樓和一個垃圾中轉站,每天大概130多人進場施工。這個屬于續建工程,預計8月份完成主體施工。”
近年來,東風區牢固樹立“項目為王”的理念,筑巢優環境,發展抓項目。通過壓實專班包保責任,施行清單化、全周期服務,確保項目如期開工建設,以項目建設新成效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同時,不斷優化營商軟環境,提升發展硬實力。設立項目服務專員,密切聯系企業,及時疏通解決項目審批過程中的痛點、難點,實施前期手續的領辦、幫辦、代辦,建立服務企業“直通車”、政策信息共享、政企定期互動等制度,打造優質高效的服務環境,有效降低企業負擔,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
搶抓機遇全面推進種業振興
水稻原種基地。
□紀世強 本報記者 劉大泳
按照佳木斯市委市政府“全力建設農業發展樣板區,高質量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戰略部署,東風區搶抓國家種業產業布局機遇,立足自身地理區位、資源稟賦和種業產業基礎等比較優勢,全力加快建國種業小鎮建設,打造以東風區為核心的全國優質原種繁育基地,全面推進種業振興。
堅持頂層設計,注重系統謀劃推進。東風區組建了以區委、區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雙組長、相關部門骨干力量為成員的工作專班,編制《建國種業小鎮產業發展規劃》《建國種業小鎮國土空間規劃》等各類規劃,高起點、高標準引領種業小鎮高質量發展。確立“五四六”路徑目標,即利用五年左右時間,全面完成種子科技研發、種子產業園區、鄉村文化旅游、基礎設施等“四大版塊”,完成種業科技創新應用、種子生產能力提升、種業產業融合示范、種業監管能力提升、綠色種業發展示范、種業公共服務保障等“六大工程”建設內容。
堅持科技引領,拓展種業科創空間。邀請中國水稻研究所和域內普田種業合作建設生物育種創新中心,推動要素聚合、技術集成、機制創新,促進種質資源、數據信息、人才技術交流共享。同時聘請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溫福等18位專家組建專家組,為項目建設提供專業技術支撐。與中國水稻研究所共建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全力支持黑龍江省水稻研究所、黑龍江省農墾水稻研究所、黑龍江省農科院佳木斯分院等省級農業科研院所與種子企業的產學研合作。持續推動“龍粳”系列品種的培育、審定、推廣,新品種已達151個;“龍粳”系列種植面積1697.63萬畝,領跑全省水稻生產。農墾科學院水稻所提出的寒地水稻葉齡診斷模式化栽培技術,在全省推廣面積達到80%以上。黑龍江省農科院佳木斯分院自主選育的大豆新品種,已有42個取得了新品種保護權,示范推廣效果顯著。
堅持龍頭帶動,構筑種業產業集群。水稻小鎮相繼引進富爾農藝、北大荒集團墾豐種業、大北農集團金色北農種業等5家國家級種業企業,與域內原有普田種業、龍粳種業等公司,以及具有加工、推廣、銷售資質的種子經營企業50家,共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品種191個、轉化品種41個,逐步形成優質種業企業集聚效應。打造京撫公路沿線水稻原種科技示范帶,建成佳木斯北方寒地水稻種子研發交易園區,形成了“育繁推”一體化與“產加銷”一條龍有效結合的產業體系。
堅持機制創新,強化經營主體培育。全區現有從事水稻制種的農民專業合作社66家、家庭農場20家,被評為省級農民專業合作社6家、家庭農場13家,實現水稻原種標準化規模化生產。構建了“農科院+種子繁育基地(種業企業)+農民”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合作模式,推動涉農企業與農戶供應合作關系更加緊固。以“三區人才”“新品種展示”和“新技術示范”等科研項目為帶動,針對水稻生產中可能出現的不良條件、不利因素,開展全方面技術服務,加快培育高質量的水稻品種,持續鞏固現代種業發展優勢。
優化營商環境 建設服務型政府
政務服務大廳。
服務專員認真記錄企業反映的問題需求。
□紀世強 本報記者 劉大泳
佳木斯市東風區各部門同謀劃、同部署、同落實,持續推進優化政務服務、夯實信用根基、加強政企交流、服務項目建設,全力建設服務型政府。
便民利企,創新“放管服”工作。東風區嚴格落實“放管服”工作部署,積極探索創新做法,實現了20個部門416個政務服務事項全部入網進廳。積極推廣黑龍江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方便群眾,實現政務服務事項“網上辦”“指尖辦”;堅持將“好差評”工作納入窗口考評工作范圍,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目前“好差評”系統收到企業群眾評價反饋535次,無差評;東風區網格化協調指揮中心著力提升“12345”熱線工單辦理質量,快速簽派,強化溝通,實施督辦,確保群眾訴求得到滿意解決,截至目前,共承接工單2242件,辦結率100%,滿意率98%。
叫響誠信品牌,積極推廣“信易+”。東風區持續探索“信易+”場景應用,以“信易+醫療”將市民信用與就醫服務相融合;大力開展“誠信東風”活動,推動信用體系建設與各行業領域工作有機結合,助力社會治理體系不斷優化走向成熟。年初以來,在轄管領域內開展誠信宣傳活動35次,向群眾發放誠信宣傳單3000余份;多角度多維度強化各行業主體對誠信新風尚的宣傳推介力度,與信息時代接軌,倡導“碼上誠信,亮碼經營”,目前東風區“碼上誠信”自主注冊率已完成97.75%。
“請進來”共話發展,“走出去”服務企業。主動靠前服務,21位處級領導、36個部門、128名企業服務專員依托“領導包聯企業”“走千企訪萬戶”等活動,對轄區企業進行全量走訪,實地察看企業廠區生產全流程,傾聽企業負責人對生產、運營的實際想法,幫助企業引進高新技術,運用先進管理模式,切實強化政策保障,促進省、市經濟運行整體好轉的若干政策措施,幫助傳統機械制造業、農副產品加工業提產能、拓銷路。今年以來為轄區企業解決問題17個,獻計獻策助力企業發展。
“一企一策”抓建設,當好項目服務專員。2023年,東風區實現開復工項目25個,總投資16.6億元,年度計劃完成投資8.7億元。區主要領導靠前指揮、統籌部署,針對企業發展,采用“一企一策”戰略,主動與企業對接,及時了解企業困難,認真落實首席服務專員制度,全程掌握項目進展,隨時解決企業項目辦理方面需求,積極打造服務項目的良好體制機制。
東風區將圍繞優化營商環境再出新招實招,以深化“放管服”改革為指引,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切實優環境、強服務、促發展,為建設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重點城區不懈奮斗。
在老工業基地 打造幸福宜居城
改造后的發電小區廣場。
改造后的源泉游園。
□紀世強 本報記者 劉大泳
東風區是佳木斯市老工業城區。轄區內老工業企業的老舊小區樓房較多,多數樓房均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建筑。為實現“住有所居”向“幸福宜居”轉變,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東風區委、區政府將老舊小區改造作為提升百姓幸福指數的重要工作任務,持續創新推進。2019年到2022年,投資4.99億元,共推進老舊小區改造33個、住宅樓260棟,涉及居民17322戶,更新建筑面積118.12萬平方米。改造后的小區生活讓居民幸福感大幅增強。
緊密聯系群眾,充分依靠社區。改造前問需于民,改造中問計于民,改造后問效于民。東風區成立了老舊小區改造指揮部,通過前期民意調查掌握居民關心和疑慮事項,進行解答并對有關事項向群眾公布。協調各社區召開居民代表大會,解讀中央及政府相關文件、政策,介紹維修改造項目,解答居民對項目的疑問,聽取居民的建議。依靠社區,對影響進程的私搭濫建、棚廈等違章建筑調查摸底,做好維修改造工作的政策宣傳和解答工作。在改造過程中,積極聽取群眾合理化建議,及時調整施工計劃,實現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
精細規劃設計,打造宜居環境。東風區本著“一小區一特色”理念,從最需改造的部位入手,貫徹中央和省里對舊改工作的要求,結合小區居民愿望,既考慮舊改小區的基礎類建設,又考慮舊改小區的完善類和提升類建設,切實做到應改盡改、能改則改。
通過對小區屋面防水、外墻保溫、供排水、庭院硬化、綠化、小區道路、單元門窗更換等22項內容改造,解決了老舊小區管網老化、道路失修、綠化亮化缺乏、設施設備陳舊、居住環境較差、群眾活動配套功能不全等問題。通過社區綜合服務設施配建、智慧安防改造,解決百姓擔憂的安全問題,安裝多處電子眼,為社區居民搭建安全網,全面提升了百姓的安全感。
構建綠色環境,營造多彩生活。在小區基礎設施改造中,東風區因地制宜進行街頭公園建設,完成了“七棵柳”“源泉”“法潤”“興運”“康養”“南興”6處小游園建設,面積達28661平方米。街頭公園設有休閑場地,有體育器材、太陽能照明等設施。通過豐富的功能設置促進不同人群的溝通交流,構建全齡友好健康社區。
深挖時代元素,發掘文化底蘊。佳木斯發電廠是著名歌曲《咱們工人有力量》的發源地。在發電小區改造中,將小區樓房主體色彩確定為“工業紅”,襯托發電廠小區的文化底蘊。
改造后的老舊小區居民紛紛表示,小區整體環境變好了,老房換新顏,配套設施更加完善,也有了運動健身區域和器材,生活起來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2023年,東風區將持續推進老舊小區改造,計劃投資1.9億元改造8個小區、住宅樓47棟,涉及居民4527戶、建筑面積39.38萬平方米。高質量完成老舊小區年度改造目標任務,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版圖片均由佳木斯市東風區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