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公路大橋。
推出專用車OTTC認證新模式。
跨境電商園區智能倉。
境內新絲路跨境木業加工項目。
□本報記者 邵晶巖
2020年~2022年,外貿進出口額連續三年高位增長,增幅分別為63.7%、111.9%、137.4%。
2023年1月~3月,對外貿易首季“開門紅”:
進出口額同比增長147.47%;
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8.6%;
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408%;
注冊企業增幅152.1%。
這一串數字,來自中國最北自貿區—中國(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黑河片區,一個蓬勃在邊境線上的新脈動。
黑河自貿片區積極發揮國家級自貿試驗區、邊境經濟合作區、邊民互市貿易區和省級跨境經濟合作區等多區聯動優勢,探索新路子,生成新模式,打造沿邊開放合作新典范。
在發揮特色優勢上 厚植守正創新沃土
黑河自貿片區錨定國家賦予的功能定位,立足區位特色,積極探索差異化創新,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黑河案例”。首創生成典型案例137項,其中4項獲全國復制推廣,40項獲全省優秀案例,“跨境集群建設”案例入選2021年國務院印發的自貿試驗區第四批18個“最佳實踐案例”。跨境電商貨運物流“多倉聯動”創新模式,入選中國改革2020年度50典型案例。
“自走機械通關新模式”創新案例,拉動2022年出口機械數量大幅增長,企業成本下降60%,創新“抵港直裝”“船邊直提”進出口監管模式,推動進出口額大幅增長,占全省水運口岸的61.9%。
推進營商環境創新,全省首創推出八大營商環境品牌,全省首開龍粵合作框架下“跨省通辦”服務,推出多地“跨省通辦”聯動辦理;“跨國外商投資企業登記注冊便利化審批服務”獲評2021年“全省十佳案例”。企業注冊時間縮短至0.5天,實現零收費。
在融入“一帶一路”中 實現物暢其流
隨著納入“十四五”首批國家陸上口岸型物流樞紐城市,黑河市融入“一帶一路”的步伐加快,中俄東線天然氣管線、黑河—布拉戈維申斯克黑龍江大橋項目建成運營,北黑鐵路改造升級、世界首條跨境索道、跨境物流樞紐等項目開工建設;哈爾濱—黑河—葉卡捷琳堡國際郵路開通,立體化多元國際大通道功能更加完善。
構建國際貨運物流大通道。正在推動黑河國際貨運港口和疏港鐵路貨運專線等項目建設;布局黑河新港物流產業園、臨港經濟區。推動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資格試點、肉類冰鮮水產品和食用水生動物進口指定口岸、區岸聯動等政策落地,力促加工貿易、保稅物流等優質項目入駐,加快國際公路運輸卡班業務發展。加強與中誠通集團、交投集團、月星集團等知名企業在跨境物流、資源開發和境內外口岸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聯動發展。
建設沿邊金融國際結算通道。沿邊金融創新取得突破,全國首創“自貿E貸”“邊民貸”使166名邊民受益。連續兩年人民幣跨境結算量增幅居全省地級市首位。推動數字人民幣試點申請工作,研究數字人民幣在互市貿易、一般貿易中的場景應用。
在強化跨境合作中 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
黑河自貿片區依托北向開放重要窗口優勢,不斷創新工作模式,積極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完成全省首批進口大豆邊民互市貿易落地加工壓力測試;中草藥進口品種增加到15種。
對外開放引擎作用凸顯。改造完成全省功能最完善的邊民互市貿易交易點,中小企業孵化基地及配套、互市貿易產業園等項目建成;全省最大互市貿易交易點開工建設。建立互貿稅收征管和增值稅加工環節進項抵扣機制,全國首創制發數字邊民證1.7萬張,12.2萬人次邊民獲益,國家興邊富民政策得到落實。爭取擴大互貿進口商品清單,邊民互市貿易合作社互助組超100家,擴大進口商品落地加工規模。獲批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互市貿易+跨境電商”創新發展區建成投入使用,跨境電商產業園區交易額快速增長。
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擴大木材、煤炭、農產品、液化天然氣、液化石油氣等品類進口,增加整車、機電產品、果蔬等品類出口,招引培育貿易主體,不斷壯大貿易規模,推動“中歐班列+跨境電商、市場采購、國際快件”融合發展。啟動黑河跨境電商中心倉二期和海外倉建設、“郵檢作業場地”二期、跨境電商9610與黑河跨境中心倉建設,構建跨境電商包裹物流產業集群。跨境電商公共服務平臺上線運營,“9710”“9810”模式出口業務正式開通。開展黑河口岸全域多品種中草藥互市貿易進口商品壓力測試。
在“四大經濟”引擎下 打造跨境產業集群
將“四大經濟”融入自貿片區建設整體戰略,以新基建引領數字經濟發展。加快數字經濟產業園、云能力中心項目建設,與百度、京東等企業合作打造數字產品進出口加工基地。支持加工企業引進自動化生產線,打造跨境智造產業集群。推進非轉農產品、中藥材產品交易、綠色能源貿易集散中心的“三個中心”建設。打造年進口加工中草藥超千噸、俄豆30萬噸、板材100萬立方米的產業集群和東北最大俄電綠色能源加工基地。以大黑河島整體開發為核心培育文創經濟,加快中俄文化創意產業園建設,辟建“跨境文旅產業鏈”,打造國際文創旅貿島。壯大冰雪經濟,謀劃推進冰雪跨境游、冰雪賽事等項目。
生成“寒地試車”產業聯動發展新模式、創新出口專用車OTTC認證新模式、“兩國雙園”中俄跨境木材綜合加工模式等創新案例,推動跨境產業布局基本形成。建設跨境產業集聚區,跨境能源資源綜合利用、跨境農林產品、跨境機電制造等產業已見雛形。2022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9.1%,實際利用內資增長76.2%。一批進口農產品加工企業具備生產條件,落地加工企業17家。10家中藥材企業進駐園區,其中5家獲得GMP認證。利源達集團300多款車型取得OTTC認證。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廠房及配套設施22萬平方米。
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深化龍粵產業合作,加快推進深圳賽格集團、華強北電子大市場和廣東順德小家電協會合作建設電子產品及小家電出口展示交易中心。黑河-珠海大橫琴中藥材合作展示中心正在抓緊建設。河海產業園積極推進。打造進口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推動大北農、中糧等龍頭企業與本土企業合作,形成非轉基因大豆50萬噸加工產能。加快發展多晶硅、有機硅、工業陶瓷等新材料,打造東北最大硅硼新材料加工基地。支持利源達與徐工集團打造專用車KD工廠跨境產業鏈,形成境內年產3000輛、境外5000輛專用車和33萬個配套零部件生產能力。
圖片由黑河自貿片區黨工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