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曉云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加強農田水利和高標準農田等基礎設施建設。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抓緊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要保障糧食安全,實現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耕地是基礎,保住耕地就是穩量提質,關鍵在提升耕地質量。全國人大代表、牡丹江穆棱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高春艷表示,近年來,各地高標準農田建設如火如荼,并取得豐碩成果,解決長期以來困擾農業生產的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智慧農田建設、田間灌溉體系建設等農業生產條件持續改善,推動了土地規模經營和機械化發展,進一步夯實了國家糧食安全基礎。但一些地方耕地使用效率有下滑趨勢,丘陵山地多,耕地分布零星破碎,連片面積小,耕地地力變差。
高春艷代表說,多年來,國家宏觀政策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穩步實施,農業項目中投入大量資金,例如,在全國全面開展的測土配方施肥,推動化肥減量增效,對緩解耕地質量惡化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但還不能根本上解決耕地質量問題,農田土壤的理化性狀沒有實質性的改善提升。她建議,從土壤入手,全面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由數量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加大綜合配套方面的投入,主要是土壤改良、培肥地力、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農業科技服務等綜合配套措施方面的投入。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場地化造肥的支持,支持種養大戶帶動農牧結合、種養循環,推動耕地質量有質的改善。將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對象調整為實際種植者,包括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經營主體,讓真正承擔耕地地力保護責任的種植者得到政策實惠。
本報記者 邵國良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