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恰縣玉其塔什草原。
在鹿回頭旅游區遠眺三亞市區美景。
東極日出。
神州北極。
當撫遠的第一縷陽光從烏蘇里江上噴薄而出,映紅東方的云彩;
漫步于“天涯海角”,聽潮起潮落,觀海天一色;
看巍巍昆侖、綿綿天山交匯在祖國最西端的小城烏恰;
一路向北,去漠河尋找心中的“最北”。
泱泱神州,浩浩中華。今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發起,聯合海南日報報業集團、新疆日報報業集團推出融媒報道“神州四方 青春綻放”,身處祖國四方的年輕人,暢談過去一年的獲得感,展望今年的奮斗目標,用行動詮釋青年一代的責任與擔當。
新疆烏恰 奉獻青春終無悔 守好祖國西大門
西極疆門。
徐輝在村警務室查看檔案。
□石榴云 《新疆日報》記者 宋衛國
“美合日古麗姐姐在家,今天我們去她家看看吧,順便了解一下她康復得怎么樣了。”2月28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恰縣吉根鄉薩孜村警務室警長徐輝,一邊從藥箱里拿出速效救心丸,一邊對同事說。
雖然徐輝是薩孜村警務室的警長,但他也會常常到附近幾個村里走訪,他口中的美合日古麗·阿曼圖爾就住在薩孜村附近的薩哈勒村。2月中旬,她突發心臟病,向吉根邊境派出所打來求助電話。徐輝和薩哈勒村警務室的民警迅速給她送去了治療心臟病的藥物,并和烏恰縣人民醫院對接聯系住院事宜。美合日古麗出院后,給徐輝打來了感謝電話,但徐輝忙于警務室的事,一直沒有抽時間去看看。心里惦記著美合日古麗病情的徐輝,決定去家中探望。
美合日古麗的丈夫是一名護邊員,每個月要在執勤點執勤10天,還要參加派出所為期10天的集中培訓,家里遇到難事的時候她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吉根邊境派出所民警。“有困難,找民警,有他們在身邊我什么困難都不怕。”美合日古麗說。
2019年1月,徐輝從福建老家考入新疆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來到祖國西陲第一鄉吉根鄉,成為一名村警務室民警。四年多時間里,徐輝已經記不清自己為村民辦了多少實事、解決過多少困難,但為民服務的實際行動,讓他從一名普通民警成長為薩孜村警務室警長。
從山清水秀的福建沿海地區來到高海拔的吉根鄉,徐輝需要克服的不僅是氣候的不適,還有語言交流的障礙,但作為一名人民警察,徐輝從沒有忘記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不論是節假日,還是下班后,只要村民有所需,徐輝總會在第一時間出現在村民面前。
如今,徐輝已把薩孜村當成了自己的家,把薩孜村的每一位村民當成了自己的親人。每次走在薩孜村的小路上,都會有很多熟悉的村民和他打著招呼,他也會停下腳步和村民們聊聊家常、問問情況。
“為邊境一線的村民做好服務,不僅是我的職責,更是我的使命。”徐輝說。
黑龍江漠河 身在最北方 心向黨中央
李思佳(左)在服務大廳向市民講解。
□閆捍江 本報記者 張磊 嚴蘭青 劉大泳
“大娘,安上這個就能防范火災,家里煙大了它就報警了。”
初春,中國最北的漠河冰雪尚未消融,空氣凜冽依然。漠河市西林吉鎮明苑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李思佳正帶領工作人員忙碌著——為行動不便的社區居民免費安裝煙感報警器。
明苑社區下轄居民7209人,針對轄區民生訴求多等問題,社區組建了“北極圓夢團”,從小事雜事難事辦起,打通服務居民的“最后一厘米”。
今年35歲的李思佳, 是10年前從企業白領轉到社區工作者崗位的。“本以為這是份簡單、輕松的工作,后來才發現復雜繁瑣,崗位小責任大。”李思佳說。
社區日常工作瑣碎,卻與民生息息相關。明苑社區轄區居民多為棚戶區回遷戶和低收入群體,民生訴求多、管理難度大。李思佳依托城市基層黨建,結合駐區單位行業優勢和職能特點,組織開展“黨員奉獻日、義診日、輔導日、維權日”等主題活動,讓居民真切地感受到,黨員的先進性就在身邊,黨的溫暖就在身邊。
社區推行“一任三長”工作模式。就是由委主任帶動網格長、樓棟長、單元長組成的隊伍,與轄區治安民警協作配合,有效降低了社區治安案件發生率。小區日常居民的矛盾糾紛或者煩心事也能通過這支隊伍反映到社區,通過社區或上級部門給予解決。
特殊群體一直是李思佳特別關注、重點關心關愛的對象。每年的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李思佳都會帶領工作人員到孤寡、空巢老人家中看望,為他們送去問候,了解近期的生活情況,為老人家里打掃衛生。考慮到老人自己在家出現突發意外沒人及時發現,李思佳為明苑社區的獨居老人免費配備了“愛心呼叫器”,老人們在任何時間有任何困難,只要按下按鈕,就可以自動撥通包片民警和值班室電話,民警就會第一時間趕到老人家中進行救助。
身在最北方,心向黨中央。在神州北極,許許多多像李思佳這樣的年輕人,正扎根基層,為興邊富民默默奉獻。
海南三亞 助力種業振興 端穩中國飯碗
三亞灣航拍。
耿慶河(左)在做實驗。
□《海南日報》記者 嚴蘭青 劉大泳
三亞,位于海南的南端,每年冬春時節,就有超過200家南繁機構、約8000名科研人員到此從事科研育種工作。90后耿慶河,是崖州灣種子實驗室項目一名博士后,專業是玉米分子設計育種。
2021年8月,耿慶河成為“南繁追光”中的一員。去年,他又有了新的身份——“博士村長”項目成員之一。“博士村長”項目發起于2022年,是三亞崖州區柔性聘請海南崖州灣種子實驗室等11所高校、科研院所122名博士人才,組成17個“博士村長”工作團隊,按照“1+1+N”模式(1個“博士村長”工作隊、負責1個村社區、帶動N個產業發展),涵蓋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漁業、海洋等多個行業領域,重點圍繞發展特色產業、關鍵技術攻關、項目合作、科研成果轉化、農技指導推廣、科普宣傳和“三農”人才隊伍培訓等內容,借力引智補短板,不斷激發鄉村新動能。
在“博士村長”項目中,耿慶河對接的是雅安村。雅安村位于三亞市崖州區東南部,這個約1300人的小村莊,曾是一個“污水靠蒸發,垃圾靠風刮,進村一身土,環境臟亂差”的村莊。如今,昔日“臟亂差”的村莊已蛻變成“白凈美”。
眼下正是玉米授粉季,早早地,耿慶河就來到他負責的試驗田里,這里距離雅安村不足4公里。“玉米授粉期大約一周時間,最佳授粉時間是早上8點左右,此時花粉最多。我要趕在溫度最適宜的時候完成,玉米的自交和雜交,1萬多株玉米,忙完要五個小時左右。我希望種一些高附加值、高營養價值的玉米,或者是有特色的水稻,讓大家來采摘,做觀光農業或采摘農業,進一步帶動當地發展,帶動村民致富。”耿慶河說。
耿慶河告訴記者,2022年,他所在的團隊在高葉酸玉米研究、品種選育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重大進展,他希望2023年能把這些科研成果,如高附加值的玉米帶到村里推廣,帶動當地的發展,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黑龍江撫遠 日出東方紅勝火 強國有你也有我
東極廣場。
尚美含在做旅游講解。
□紀世強 本報記者 劉大泳
在撫遠市烏蘇鎮抓吉赫哲族村赫哲民俗展示館內,經常能看到一位95后赫哲族姑娘為游客表演赫哲舞蹈,她就是烏蘇鎮文化站站長尚美含。
銅鏡、腰鈴、神鼓等祭祀的道具在尚美含身上神秘而有儀式感,她通過頭、上肢、腰、手、腿的配合,將赫哲漁獵文化表現得淋漓盡致,讓游客瞬間體驗到赫哲的原始過往,既豐富了游客的游玩趣味,也加強了赫哲族傳統文化傳播。
“從小受赫哲文化的熏陶,加上又熱愛跳舞,我特別享受現在的工作。”在工作中,尚美含用民族舞蹈迎接游客。業余時間,她會在赫哲民俗展示館前,和其他赫哲族女孩一起做形體訓練。“我現在還和小伙伴們把赫哲族元素編排到現代舞蹈中,與時俱進才能讓更多人了解赫哲文化。”尚美含說。
今年是尚美含工作的第4個年頭,提起這位赫哲姑娘,村民無不稱贊。
“她熱愛文化,早已把對文化的傳承融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她把民族特色文化作為愛好,還經常向文化傳承人求教!”
村民們口中的尚美含不僅能歌善舞,還常與當地的魚皮制作技藝傳承人一起研究手工藝品制作,在親手制作的過程中感受民族智慧。遇到要購買魚皮制品的游客,她總會耐心推薦、詳細介紹,在溝通中流露出對傳統手工制品的熱愛以及對民族文化的自豪。
對于赫哲族歌曲的傳承尚美含也奉獻著自己的力量。赫哲族是一個民間講唱文學十分豐富的民族,包括“伊瑪堪”“特侖固”“說胡力”“嫁令闊”等。其中,最有影響的是“伊瑪堪”,它承載著赫哲人的生活世界與歷史記憶,堪稱赫哲族僅存的“活的歷史教材”。
說起民族文化,大多數人會想到那些流傳久遠的老物件、老技藝、老傳承人,但現在,像尚美含一樣的年輕一代,正在讓那些藏于田野巷陌、束之高閣的民族文化“活”起來,火起來,在傳統與現代、鄉村與城市、文化與市場的對接中,煥發“年輕”活力。
“2023年,我有一個小目標,通過自己的努力助力赫哲族村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讓我們的村子成為著名的旅游村、打卡地,為家鄉快發展、為祖國富強繁榮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尚美含說。
本版圖片由陳子蕭 石榴云 郝大慶 關衛宏 《新疆日報》記者 尹通元 《海南日報》記者 陳若龍 武威攝 烏恰縣文旅局 撫遠市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