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玉春委員
劉剛代表
劉炳坤代表
馬良驥委員
張芳代表
王博委員
□本報記者 孫銘陽 邢漢夫 孫思琪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聚焦構建“4567”現代產業體系,加強189條重點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以現代產業高質量發展有效帶動經濟增長。
新發展格局下,目標明確,黑龍江應如何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這一話題引起了代表委員們的熱議,大家紛紛建智言、獻良策。
轉型升級夯實基底
數字經濟毫無疑問是2022年度龍江產業坐標中最閃亮的一筆。加快傳統產業通過數字化實現轉型升級,是夯實現代化產業體系基底的重要支撐。對此,省政協委員裴玉春建議,以專項政策為導向,推進傳統制造業存量優化、增量提質,鼓勵企業應用先進適用技術、加強設備更新和新產品規模化應用,進行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打造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的新優勢。以建龍集團黑龍江區域各公司為例,通過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將傳統鋼鐵冶煉單元轉型為裝上“智慧芯”的自動化制造單元,進一步構建生產全流程、管理全方位、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全新綠色智慧制造集成技術體系。建龍西鋼近四年來先后投資47.8億元實施裝備升級改造和智能工廠建設,其中智能工廠建設累計投入4.5億元,包括建設數字化生產線、5G智能無人行車、無人智能庫區、物流智慧園區,以及各類工業機器人應用等。2022年,該企業成為省內首家獲得智能工廠稱號的冶金企業。
省人大代表劉剛建議,在產業數字化方面,要深化推進“五頭五尾”“五個安全”,推動農業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管理數字化、服務精準化、產品可溯化,促進信息技術與農業農村深度融合,助力扛起糧食安全“壓艙石”重任,打造全國數字農業先導區。圍繞能源、化工、視頻、醫藥、汽車、輕工業等優勢特色行業,支持高端產品、關鍵環節技術改造,建設一批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打造智能制造哈大齊牡示范帶、東北工業智能化轉型樣板區,推進普惠性“上云用數賦智”服務,增強轉型供給能力。
推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將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進行深度融合,通過數字經濟拉動整體經濟的全面發展。省人大代表劉炳坤認為,項目建設要由原來單一的垂直建設方式,在結合龍江產業發展的趨勢和每個地域的產業特征后,向生態整合的方式進行轉變。建議打造“一鏈一聯盟一園一平臺”的建設方式,圍繞我省優勢行業,通過數字化轉型升級,構建產業集群形成產業生態。
實現這一目標,前提是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劉炳坤代表建議,要積極爭取投資,打造我省感知+聯接+算力+應用+指揮+安全為一體的全域全局類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包括5G、全光網絡、算力網絡、物聯網等基礎設施。建議政府出臺配套扶持政策、協調相關資源,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
關于推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省政協委員王博建議,鼓勵省內電商平臺做大做強直播業務,推出高品質直播內容。優先支持條件成熟的電商基地申報國家級電商示范基地,支持電商基地開展跨區域合作,吸引優質直播電商平臺、MCN機構、專業服務機構等入駐,提供定制化服務。在政策、資金方面向有潛力的電商企業適度傾斜,著力培育全省知名電商企業,打造全省一流電商品牌。
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
智能農機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在黑龍江發展有基礎、有技術、有市場。要實現打造自主可控、國內一流高端智能農機裝備制造基地的目標,省政協委員馬良驥建議,應整合政府部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企業等資源,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實現資源共享。
在馬良驥委員看來,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需要統籌發展科技成果高質量就地轉化,以先進制造技術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高端智能農機代表著農業先進生產力,而先進生產力離不開科技助力。因此,他認為應加快科技成果向中小企業轉化,大力培育科技成果轉化示范企業,加強知識產權的司法保護,助力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推動優質農副產品加工高端化、集群化發展,從而推動傳統優勢產業向中高端邁進,也是助力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一項有力措施。對此,省人大代表張芳建議,我省要適時研究出臺省級支持政策,鼓勵和引導加工企業增加精深加工項目投資,研發新產品,應用新技術、新工藝。不斷延伸產業鏈,對符合條件的雜糧、玉米、水稻精深加工和副產物綜合利用項目,以及主食產業化項目擇優予以扶持,推動糧食加工業提檔升級。同時,進一步完善并落實好我省大豆加工補貼政策,發揮非轉基因大豆優勢,重點支持發展大豆、雜糧精深加工。
張芳代表還建議,我省要鼓勵糧食企業發展全產業鏈經營,并向種植領域延伸,通過建基地或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穩定糧源供應,加快推動一二三產融合。通過服務和推進涉糧大項目建設,培育一批重點龍頭企業,發揮示范帶動作用,不斷提高產業實力和水平。
本報記者 荊天旭 張澍 邢漢夫 宋淼 見習記者 全思明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