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張虹為學生講授滑冰技巧。圖片由哈工大全媒體中心提供
②劉伯鳴團隊工作場面。陳建軍攝
③劉麗和工作室成員在一起。圖片由大慶油田提供
④盧艷華在授課。楊啟坤 本報記者 潘宏宇攝
⑤撫順社區為老人設計的形式新穎的文娛活動。本報記者 蔣國紅攝
編者按
參加黨的二十大的我省基層代表,在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的報告后,第一時間與家鄉同事取得聯系,分享現場隆重熱烈的氛圍和對學習報告的心得體會;家鄉的同事們為他們群體中能誕生黨的二十大代表而激動,更為能第一時間了解二十大盛況而興奮?;鶎哟砗屯聜円恢卤硎緦⑷嫔钊雽W習和領會報告精神,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到工作中,為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作出新貢獻。
張虹代表 哈工大師生 為建設現代化科技強國勇毅前行
□本報記者 趙一諾
十月的哈爾濱工業大學校園,層林盡染。連日來,全校掀起了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熱潮,師生們為學校黨委書記熊四皓、教師張虹兩位黨代表參會而備感振奮,報告中對新時代趕考之路上青年的寄語,激勵著大家為建設現代化科技強國勇毅前行。
反復研讀報告后,該??茖W與工業技術研究院交叉科學處處長陳瑞潤的體悟更加深刻了。“哈工大扎根黑土,服務龍江,在與龍江建設發展的同頻共振中已走過了一百多年的奮斗歷程,作為交叉科學研究的科研人員和科研管理工作者,我感受到了強烈的使命召喚。”陳瑞潤表示,近年來,學校充分發揮科研創新優勢,推動跨學科深度交叉融合、成立省校共建哈工大人工智能研究院,助力打造龍江數字經濟發展新引擎。同時,為筑牢“中華糧倉”,以工興農,成立哈工大現代農業研究院,以科技賦能龍江現代農業發展。面向未來,他充滿信心地說:“我們將在黨的二十大和習近平總書記賀信精神指引下,集智攻關、勇擔使命,為龍江振興發展提供交叉融合科研力量和人才支撐?!?/p>
機電工程學院博士生徐天寫下學習報告心得,對學校的人才培養特色有了新的體會。徐天說,從“嫦娥”奔月到“天問”探火、“問天”升空,學校始終瞄準國家重大需求,堅持科研實踐育人,讓我們在國家重大項目中練就過硬本領、找準成才方向。近年來,學校集中優勢資源為本科生設立特色班、為拔尖博士研究生建立“春雁英才計劃”教師預聘制度,全方位培養和歷練青年人才成長。“作為一名扎根龍江的科技工作者,我必將傳承弘揚哈工大精神,讓自己的青春夢和中國夢同向同行,帶著對事業的熱忱與堅守,為助力龍江振興作出更大的貢獻?!?/p>
在哈工大,跟奧運冠軍張虹學滑冰是件很酷的事兒。該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學生李濱竹告訴記者,在速滑課上,并不會因為跟世界冠軍學習速滑而有壓力,相反的是,張虹總會照顧“零基礎”學生,耐心地向大家傳授滑冰技巧。
李濱竹說:“有責任有擔當,青春才會閃光。我要像她一樣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
劉伯鳴代表 劉伯鳴創新團隊 以實干創造 用奮斗作答
□路久寬 本報記者 孫昊
秋風颯颯迎朝暉。10月18日7時40分,中國一重水壓機鍛造廠劉伯鳴創新團隊休息室里座無虛席,9名技術工人、黨員代表早早來到這里,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振奮人心,他們趕在上工之前,認真學習報告,深入交流學習體會。同時,他們也為出席盛會的黨的二十大代表劉伯鳴感到無比自豪。劉伯鳴代表“堅守勞模底色、工匠本色,帶領工友積極投身創新創業創造的生動實踐,為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貢獻全部力量”的聲音,激勵著創新團隊的每一名成員。
中央企業技術能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萬噸水壓機六班班長安匯說:“習近平總書記所作報告中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的新思路、新戰略、新舉措,立意深遠、振奮人心,極大地增強了我們干事創業的信心和決心?!?/p>
半個小時時間里,大家認真學習、踴躍發言,紛紛表示將深入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為中國一重高質量發展譜寫新篇章,為推動中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貢獻力量。
作為生產一線團隊,要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轉化為工作實踐,必須全力以赴、腳踏實地、攻克大鍛件制造的技術難關。圍繞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展操作技能交流,掌握先進鍛件生產技術和先進操作方法,不斷提升中國一重大鍛件制造水平。圍繞鍛造產能提升、生產準點率、鍛件質量提升三項重點工作,履行好崗位職責,明確當前及今后團隊工作重點。同時,還要大力開展技能培訓,充分發揮全國勞模、大工匠技能優勢,做好技藝傳承,采取技能講堂、一線實際操作要領講解、師帶徒等多種形式,提升全體員工的理論知識水平和實際操作能力。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劉伯鳴創新團隊將以實干創造,用奮斗作答,在鍛造技術上不斷創新,掌握更多強國所需的核心技術,堅定扛起“中國制造業第一重地”的歷史使命;打造出更多“殺手锏”裝備,為實現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貢獻力量。
劉麗代表 劉麗工作室 創新創效踐行“我為祖國獻石油”誓言
□謝牧天 本報記者 趙吉會
10月16日9時30分,大慶油田采油二廠“劉麗工作室”里座無虛席,12個分會的會長、副會長早早等候在成果展示廳的屏幕前,收看黨的二十大開幕會。當看到劉麗身著“石油紅”出現時,大家非常振奮和自豪。
黨的二十大開幕會后,劉麗第一時間連線工作室成員,激動地說:“在現場聆聽習近平總書記作報告,非常激動。報告提出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我覺得咱們產業工人真是趕上了一個好時代,成長環境和上升路徑都在不斷優化。我們應該端好技術這個‘金飯碗’,練就一身‘金剛鉆’,認認真真完成每一項任務,精益求精做好每一個操作,干出精氣神、干出高質量。”
“劉麗工作室”自2011年8月成立以來,從兩名采油工,逐漸擴大到涵蓋采油、集輸等35個工種,擁有12個分會、531名成員的創效“集團軍”;從只能完成簡單的小改小革,到能夠實現“專家技師聯合研發、革新工廠自主生產、示范區試用推廣”的“研產用”一體化創新模式。截至目前,工作室累計培訓技能骨干1.5萬余人次,為大慶油田培養了一大批技能型人才。劉麗帶領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以提產量、創效益為目標,聚焦生產難題,全力革新攻關,累計研發技術革新成果1048項,獲國家專利174項,推廣成果5000多件,創效1.2億元。
劉麗從黨的二十大會場傳回的感想和體會,引發了工作室成員們的熱烈討論。大家認為,這道出了廣大產業工人的心聲,也更加堅定了立足崗位做出一番事業的信心。“我認為,新時代對產業工人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堅持高標準嚴要求,不斷挑戰自我,加大創新力度,尋找提質增效的金點子、好辦法,在快干、巧干、精干上下功夫、求實效,把全部智慧和熱情傾注到當好標桿旗幟、建設百年油田的征程中?!薄皠Ⅺ惞ぷ魇摇背蓡T、采油工趙海濤說。
作為生產一線團隊,“劉麗工作室”廣大成員一致表示,將把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與本職工作緊密結合起來,把技術練扎實,把技能練出眾。同時,努力發揮工作室示范引領作用,輻射帶動更多的一線員工積極圍繞生產技術重點、難點問題做研究、搞實踐,共享創新經驗、共克生產難題,突破技術瓶頸,努力為國家多找油氣、多產油氣,為祖國現代化建設多加油。
盧艷華代表 四排赫哲族鄉 譜寫“烏蘇里船歌”時代新曲
□楊啟坤 本報記者 潘宏宇
聚焦黨的二十大,黨心民心同頻共振譜新篇。連日來,雙鴨山市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的赫哲族同胞們通過各種形式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
黨的二十大開幕當天,當電視直播畫面中出現四排赫哲族鄉黨的二十大代表盧艷華的身影時,村民們都激動不已,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
走進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嶄新的樓房、整潔的街道、配套齊全的醫院、功能完善的社區服務中心……“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們赫哲族民眾的生活越來越好!”近些年的變化讓69歲的赫哲族村民付強對未來充滿期待。
四排赫哲族鄉的魚產品加工車間一片忙碌,“我們能過上小康生活,靠的就是黨的好政策?!弊鳛楹照茏鍕D女致富的“領頭羊”,黃玲一心撲在烏蘇里江魚產品生產和銷售上,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耙岦h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努力讓赫哲族群眾更富、農業更強、農村更美?!闭劶拔磥?,黃玲信心滿滿。
黃玲說:“習近平總書記的報告振奮人心,我們國家越來越富強,人民團結有力,自信自強,赫哲族群眾的幸福指數越來越高。在黨的領導下,我的家鄉面貌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生活得到了全面改善,我們搭乘上了鄉村振興的‘高速動車’!”
“習近平總書記的報告振奮人心,鼓舞士氣,充分體現了為民情懷?!彼呐藕照茏遴l黨委書記王浩說,四排赫哲族鄉將堅持“生態+”發展理念,以“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生態+文化”促進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突出做好農旅文融合發展這篇文章,講好烏蘇里船歌、赫哲族和魚米之鄉“三個故事”,以實際行動讓黨建飄“紅”、產業透“綠”、生活添“彩”,筑牢興邊富民紅色堡壘,譜寫“烏蘇里船歌”時代新曲。
郝麗影代表 哈爾濱撫順社區 讓社區既有智慧更有溫度
□本報記者 馬智博
“黨的二十大開幕會后,郝麗影代表第一時間向我們宣傳了會議精神,我們倍感振奮,深受鼓舞。”哈爾濱市道里區撫順街道撫順社區黨委副書記仇娜說。
黨的二十大代表、哈爾濱市道里區撫順街道撫順社區黨委書記郝麗影對報告中提出的“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內容非常關注,迫不及待地對撫順社區近期工作進行安排部署?!拔覀儗⒅腔凵鐓^建設作為提升社會治理效能的有力抓手,不斷提速建設?!背鹉日f。
近年來,撫順社區黨委始終以凝聚共建合力為抓手,探索“內聯外引、共駐共建、不駐也建”的社區黨建方法,社會治理水平和服務群眾能力持續提升?!跋乱徊轿覀儗⒊浞职l揮黨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的引領作用,在‘黨建+網格’基礎上,探索‘黨建+網格+智慧賦能’的社區治理現代化體系,讓社區既有‘智慧’更有‘溫度’。”仇娜表示,在織密網格的基礎上,撫順社區將搭建智慧養老、智慧殘聯、智慧網格等網絡平臺,讓科技“觸角”延伸至社區管理的“神經末梢”,讓社區群眾成為基層治理的參與者和受益者。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謀劃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讓社區居民生活更舒心、更安心?!背鹉日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