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王彥)省交投集團黨委緊緊圍繞“人才”做好大文章,全面推進深化“產改”工作,有效推動了集團高質量發展。三年來,累計完成投資497億元,營業收入、利潤和納稅分別增長8.3%、5.6%和48%。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交投“鐵軍”隊伍正在不斷成長壯大。
2019年成立以來,集團堅持思想政治引領,實施“雙培養”機制,在生產骨干中發展黨員,選舉一線職工兼職領導崗位。國企姓黨、國企姓國的理念深深根植在職工信念之中。
人才是第一資源。在疊加省、市優惠政策基礎上,集團出臺了硬核“二十條”人才引進政策,提供安家補貼、生活補貼、配偶就業、子女入學等一系列福利待遇保障,購房補貼最高達20萬元。組合措施下,三年來共引進各類人才1517人,其中碩士以上學歷516人,較組建之初增長了31.3%。截至目前,專業技術和技能型人才4479名,占比71%。
為了拓展人才不斷提升的空間,集團建立分級分類培訓體系,投入教育經費近千萬元啟動博士英才引進培養、職工學歷提升和大學生“墩苗”三個專項計劃。此外,依托勞動競賽和技能比武優秀人才脫穎而出,110余場大賽總參與人員多達2.5萬余人次。如今,高學歷高技能人才已經成為企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創新是第一動力。集團通過出臺容錯糾錯實施辦法、盡職免責清單等,為職工創新創造寬松環境。同時,暢通職業經理人、技術項目經理人渠道,設置技能型專業性人才單獨晉升通道,職稱評定、薪酬待遇、技等補貼單列單定。11家權屬企業開展了股權激勵、跟投、員工持股、超額利潤分享等中長期激勵措施。與國內一流企業、高校及部委廳局聯手搭建科創平臺。建立省級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2個、集團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26個,跨區域、跨行業工作室聯盟4家,出臺創新工作室扶持管理辦法和成果轉化及收益分配機制。積極開展“五小”等群眾性創新活動,累計研發投入1.24億元,榮獲“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省科學技術一等獎”等重大獎項10個,取得授權專利、軟件著作權等194項。產業工人創新才智得到充分涌流。
發展是第一要務。集團積極推進數字化轉型重塑,搭建2朵云、3產業、7平臺的數字經濟生態圈,與數字經濟頭部校企開展項目聯合創新,組織線上課堂,完成10746人次3.8萬課時的培訓,使職工有場景、有體驗、有能力迎接擁抱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
“黨委領導、行政支持、工會運作、職工參與、各方配合”的產改工作領導體制牢固確立。集團黨委、董事會定期研究和聽取工會意見,出臺職工董事、監事履職辦法。經理層每年向職代會報告工作,與工會建立協商機制,將重點任務納入“四個體系”建設進行考核評價。與相關院校開展校企合作,持續推動產改政策能創新、理論出成果。
三年來,省交投集團充分實現了企業與職工共同成長、共享成長。職工人均收入增幅達22.98%。集團先后投入資金9000余萬元改善一線生產生活條件。救助困難家庭職工,建立企業年金,設立療休養基地,開展福利保障、免費體檢、榮譽退休、兩地分居職工關愛等系列活動。產業工人體面勞動、舒心工作、全面發展的職業榮譽感和自豪感穩步提升,幸福感和獲得感大大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