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玩意壞了誰會修啊……”
一邊熟練在配有北斗導航的無人智能插秧機控制板上操作,一邊憨笑的張良寶是北大荒集團紅衛農場有限公司的種植戶,回想2019年第一次在紅衛農場觀摩無人農機演示的時候,腦海第一個閃現的念頭就是:“這么先進的機器,萬一出故障咋整?”
北斗、5G、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融入農業領域,大力推進農業生產全程信息化、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一場智慧農業建設的風暴正在北大荒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掀起。這一切的變化,不得不從關鍵的一環“無人農場”說起……
無人插秧機正在進行插秧
新農人:看天變看“數” 手機變成“農機”
出生于1993年的張良寶是典型的“北大荒”新農人,敢想敢干敢嘗試,對科技在農業中的運用充滿好奇,但是頭一次看到無人農機時也打起了“退堂鼓”。
“當時興趣不強烈,也就看個熱鬧……”
張良寶說:“沒人開,機器就自己走,而且插秧又勻又直,真挺新鮮,也挺好。但是就怕出故障,你說工人雇來了,干不干活都要開工資,機器要是壞了,錢就白扔了。”
轉眼到了2020年春播插秧時節, 面對一個工人每天500元的高昂費用,張良寶打起了無人農機的“算盤”。2020年4月,張良寶購置了2臺無人駕駛導航設備。
“當時一套就三萬八,不是小錢!” 家里人不支持,“我爹‘橫扒豎擋’的不讓我安,說我這就是小年輕不信邪,我說新時代了,種地也不能總是老一套!” 說到這里,張良寶黝黑的臉龐露出靦腆的笑容。
然而,“打臉”來的太快,沒幾天無人插秧機果然“耍起了小脾氣”。
張良寶
“有時候走走就飄移了,或者是斷信號了……”張良寶說,“機器一修就是兩三天,工人1500工資就‘搭’進去了。我爹當時就急眼了,總說卸了得了!”張良寶的反駁也很鏗鏘:“錢花都花了,必須堅持!”
在張良寶的“執拗”下,頭一年插秧季結束,算總賬的時候,使用無人農機比往年省了三四千元,第二年省了7000元……“省錢是一方面,關鍵是無人插秧機作業效率高標準高,只要提前規劃好路徑,點一下‘開始’,點一下‘結束’,兩下一個來回的插秧就結束了,這是未來的大趨勢……”
嘗到無人農機“甜頭”的張良寶,2020年秋季格田規模化改造后,又在攪漿機和大馬力機車上也都安上了無人智能導航設備。“現在我的400畝水稻田,旋地、攪漿、插秧這些種植環節都用上了無人智能農機。”
“解鎖”了無人農機,“無人農場”對張良寶來說也沒那么神秘復雜了,“我現在就是,坐家里就把地種了。”
2019年開始,北大荒集團建三江分公司轄區內率先探索智慧農業、無人農場建設,與東北農業大學合作,搭建了智慧農業大數據應用平臺,創造性地提出了“空天地人”一體化的種植管理體系,包括“衛星天上看、無人機空中探、地面遙感測、技術員人工查”四個方面,通過在田間地頭安裝物聯網設備,把氣象監測、苗情監測、病蟲監測等相關數據全部接入到大數據系統中。并通過衛星遙感數據,用無人機對稻田進行大面積“掃描”,利用從衛星到地面、從宏觀到微觀的全方位、實時化的水稻農情監測系統。還將這些數據通過智慧農業手機APP,推送到種植戶的手機里。
無人駕駛履帶式拖拉機進行水整地作業
張良寶掏出手機對記者說:“這手機就是咱的‘新農機’。我爹總說天天就盯著手機,也不到田里去看看,能準成嗎?我說,去不去都一樣,你們之前種地是看天,我們現在看的是數據,比你到地里頭看的還準成!”
新理念:從質疑、觀望到接受、感激
“用戶體驗”就如此曲折,更不用說推廣無人農機的農場技術工作人員,他們也曾受到很多質疑。
“起初種植戶不信任無人農機,種完的種子他們會挖出來看看到底種沒種上。我們跟他們解釋,機器里加裝了各種先進的傳感器,比如耕深,比人還準確。”回想起無人農機推廣的發展歷程,北大荒集團勝利農場有限公司農業發展部總經理袁忠興感慨萬分。
袁忠興說:“現在我們進行的都是國產農機的無人化改裝,盛夏里給種植戶改裝機器時熱得汗流浹背,光著膀子干,冬天里干活熱得羽絨服都濕透了,這些都沒覺得難。最難的是一個算法失敗了,種植戶會產生更多質疑,這就需要不斷去論證,喝水吃飯時都想為什么會失敗,哪做的不對。最初的一年基本上都在勸說他們接受無人農機的新理念。”雖然過程艱辛,但現在旱田無人化成績亮眼,感覺付出是值得的。
無人農機進行水稻收獲作業
“說起‘無人農場’這個概念,全國那是首例,大家沒聽過沒見過,看插秧機上沒人就走道,都說像是在看恐怖片兒!”紅衛農場有限公司農業發展部副總經理李巖回想起2019年春播時,工業和信息化部、車載信息服務產業應用聯盟在紅衛農場的那場“跨時代”的無人農機演示,還是覺得“驚了”。
“看到節省人力的好處,第一場演示就訂出了37臺無人插秧機設備。”李巖說:“開了個好頭,讓我對無人農機推廣充滿了信心。”
當年9月,車載信息服務產業應用聯盟又進行了秋收無人農機的多機協同展示作業。“那邊無人收獲機嘩嘩收水稻,這邊從卸糧攪龍口噴灑出來的稻粒就直接裝到無人駕駛收糧車的拖斗里……”李巖感慨道:“我們一看,真好啊!”
當時,建三江分公司和紅衛農場有限公司黨委就下了決定:這技術咱得學,得研究,得逐漸推廣。想要大型智能農機“跑得開”先要開出展示的“舞臺”。標準化格田改造就是智能農機發揮作用的大舞臺。2020年春天,李巖帶著農業發展部的小伙伴們從格田標準化改造開始干起。
“當時大家都覺得這玩意就是實驗室的東西,不接受,我們商量半天才有種植戶同意我們進行格田改造。”李巖回憶說:“當時選的這塊地坡降很大,怎么說呢,收獲機這邊作業,在地的另一頭都看不著。”
智慧農業大數據應用服務平臺主頁
為什么上來就選了“艱難模式”,李巖有自己的考慮,“這么個大坡地我們都能搞定,以后平整地塊更不在話下,也給那些說我們‘瞎折騰’的人‘打個樣’。”
春季雨天連綿,格田改造的大機車作業中經常打誤,影響了平地進度,后來就放水,用中型機車進行水找平,碰到硬的白漿土就得慢慢扣,從4月初到5月, 412畝水田從171個“小池子”改成了27個“大格田”。
終于,無人農機在這塊格田中“表現突出”,原本需要12天完成的插秧作業,使用無人插秧機8天就干得利利索索。
當年的秋收也趕上多雨秋澇,以往那農機車“打誤”就得“串糖葫蘆”往外拉糧。經過改造后的格田有寬闊的田間路,2020年,拖拉機直接在路上接糧,平時10天才能完成的活現在6天就干完了。
2022年,紅衛農場有限公司無人插秧機作業面積達到30萬畝,累計有639臺插秧機加裝了北斗導航輔助直行系統,在國家補助的基礎上每臺再補貼1500元,公司免費為種植戶安裝,插秧期間共為種植戶節省人工費200余萬元。
李巖說:“如今,無人農機在紅衛農場有限公司不能說家家有也差不多了,看到帶來的效益,把省來賺來的錢拿到手,種植戶現在對‘無人農場’的推廣都豎起大拇指!”
無人農機進行收獲作業
新發展:從環節到流程 從科技到智慧
“站在電子屏幕前,輕點鼠標,智能農機就能按預設路徑自主插秧、收獲;登錄智慧農業手機APP平臺,與農業生產相關的資訊一覽無遺;點開顯示器,就能看到整個智慧農業示范區全景;種植戶往智慧農業平臺上留言,就可與專家對話......這些咱們在紅衛農場都實現了。”
紅衛農場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曹爽介紹說,“無人農場”和無人農機的發展,在紅衛農場有限公司實現了從2019單環節到2020年的多環節并慢慢覆蓋整個生產流程,2021年5G技術帶來更穩定流暢的操作,2022年“無人農場”推廣面積大大提升,和云端任務部署的升級……
從一粒芽種,到一株幼苗,從一株幼苗,到一個示范區,再到智慧農業先行區......2020年,紅衛農場有限公司建設了一處墾區一流的農業先行示范區,3600畝高標準農田形成了一幅“田成方、渠成網,平如鏡、美如畫”的醉人畫卷。
紅衛農場有限公司智慧農業先行示范區副主任于海銘告訴記者,通過實施田間智能化建設,農機智能化改造,連接智慧農業大數據應用服務平臺,在插秧階段,操作員不用抵達農田現場,只需在智慧農業控制中心,遠程操控無人插秧機,就可以實現一人操控設置,多機協同作業。
水稻收獲了,無人農機作業中
2020年,公司投資406萬元初步完成了智能農機無人化改造、智慧農業實踐基地和智慧農業管理指揮中心數字云平臺建設。對凱斯系列拖拉機、收割機與豐諾自走式高地隙植保機,實現無人播種1150畝、無人植保3100畝、無人收割3500畝、無人耕整地4100畝等作業。
2022年到2025年,勝利農場有限公司將實現各類智能農機及智能農業裝備的全面國產化。同時,讓各種農業生產過程數據可視化,實現全程無人農機作業可追溯,讓用戶通過電腦端、手機端看不同權限內容,著力精準作業,真正實現智慧農業。
插上科技的翅膀,能讓現代農業更“智慧”。近年來,北大荒集團以“智能化替代機械化”為發展方向,農機作業中廣泛應用了衛星導航技術、衛星平地技術、智能變量噴霧技術、可變量側深施肥技術、航化作業技術、收割機自動測產技術等,積極開展“無人農場”作業試點建設,加快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著力推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品牌農業、質量農業落地見效,充分發揮組織化、規模化、機械化優勢,穩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計劃到2025年,在衛星導航、智能控制、自動監測和精準變量施肥施藥、無人駕駛等10項智能農機技術領域取得突破,全面實現數字農服平臺在農機應用領域全覆蓋,無人化智慧農業先行示范區擴大到12個。
北大荒集團的這條農業“無人之路”越走越“智慧”……
記者:姜斌 劉暢;攝影:李房潯 騰放 厲遠;視頻:滕放 李房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