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稻田染金,沃野如畫。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稻桿,秋風拂過,卷起稻浪重重,勾勒出最美“豐”景。
這里是五常,生長著中國最好的稻米。
“一餐五常米,渾忘酒肉香”,那是濃情家常里,令人向往的味道。一粒稻米,何以成為珍饈美味?近日,記者走進五常,探尋五常大米名滿天下的奧秘。
秋收中的稻田
奧秘1:好山好水繪生態底色
秋日暖陽下,于殿紅仔細查看水稻長勢,調劑稻田水量。不遠處,貫穿五常稻作區的兩大河流——拉林河與牤牛河奔騰交匯,他的萬畝稻田,就在偌大的三角洲沖積平原上。
于殿紅是紅揚有機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帶頭人,他告訴記者,這里是五常優質稻米主產區,沉積著厚厚的草甸型黑土,有機質含量豐富。浩蕩而來的拉林河,經過百余公里的流淌晾曬,水溫漸高,特別適宜水稻生長。
“采用原生態種植方式,施用有機肥,不用除草劑,合作社1540畝歐盟有機認證基地,每批次大米檢測都能達到509項零農殘。”于殿紅自豪地說。
灌溉水源來自高山雪水和山泉水
五常市地處張廣才嶺西麓,自然風物得天獨厚。作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這里森林覆蓋率達50.4%,寒地黑土厚度達1米左右,堪稱膏腴之地。大氣環境達到國家A級標準,水稻生育期內,空氣優良天數達100%。
五常市水務局總工程師徐仁福告訴記者,五常三面環山,形成開口向西南的狹長C型盆地,西部松嫩平原的暖流進入盆地回旋,形成獨特田間小氣候。高山雪水和山泉水,匯聚而成的拉林河、牤牛河等兩大水系297條河流貫穿全境,水質達到國家二級飲用水標準,經由磨盤山水庫、龍鳳山水庫晾曬調劑,潤澤萬頃稻田。
寒地黑土
“稻作區處在第一積溫帶,年均日照2376小時,晝夜溫差平均在13℃左右。晝夜溫差越大,農作物口感越好,直鏈淀粉含量適中,支鏈淀粉含量較高,大米蒸煮后粘性適中、不回生,口感香甜獨特。”徐仁福說。
近十幾年間,五常青山秀水的生態底色,從天然擁有,變為自覺守護。目前,綠色種植全域覆蓋,有機種植達100萬畝,稻作區除稻米加工業外,沒有任何工業企業進駐。
五常市委書記杜平說:“為了保護五常大米自然生態的純潔性,五常市堅決拒絕污染環境的產業,保持稻作區零污染。雖然五常市需要產業,但絕不擺放在稻作區。做到這一點不容易,也猶豫過、糾結過。但我們想,五常大米,天下唯一,所以五常堅持住了,也做對了!”
好山好水出好米。目前,五常水稻種植面積249.1萬畝,年產優質大米70萬噸,兩項指標居全國縣級前列。
稻種
奧秘2:農業“芯片”獨一無二
種子,被稱為農業“芯片”,蘊藏著食物美味的秘密。五常大米聲名遠播,與自主培育的水稻“芯片”——稻花香2號密不可分。這顆比肩世界一流的神奇稻種,讓黑土優品五常大米躋身國際高端大米行列。
1989年,已故“稻花香之父”、水稻專家田永太在稻田中發現一簇變異稻穗,米粒長,散發著特別的香氣,從此開始選育。
稻花香2號研發人之一、黑龍江喬府大院種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經理項文秀,至今仍清晰記得這顆稻種的培育歷程。他告訴記者,經逐年選育,1993年田永太團隊培育出優質水稻品種長粒香,并被美國綠色食品營養協會認定為中國第一個優質大米。1996年,長粒香搭載哈工大衛星進行航空育種,打開種子自身基因鏈進行重組。研發人員再從眾多變異個體中,選出最好的進行繁育,誕生了遠近聞名的稻花香2號。
稻苗茁壯生長
“稻花香2號種出的稻米,食味品質高于國內其他產地的大米,燜出的米飯晶瑩剔透,清淡醇香,口感軟糯,隔夜不回生。說它獨一無二,因為拿到別的地方種植,就無法復制它的軟糯香甜。” 項文秀說。
2003年,五常大米與貴州茅臺酒、新疆哈密瓜、山東萊陽梨等,成為我國第一批原產地保護產品,也就是人們熟知的地理標志產品。
記者在黑龍江喬府大院種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看到,標準化種子實驗室的工作人員正在忙碌。項文秀告訴記者,一般種子種植七八年或者十年就自然退役,但稻花香2號一直是五常大米的主栽品種。現在重點要對稻花香2號進行提純復壯,讓它“逆生長”,保持壯年“體魄”。
收割水稻
“2010年,我們開始與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合作,借助生物技術,做DNA指紋鑒定,按基因圖譜去掉種子退化部分,保持五常大米的香氣和粒型,增強抗病抗倒伏能力。”項文秀說。
五常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孫朝暉告訴記者,近年來,五常市推進種業創新,加快稻花香2號提純復壯和新品種研發審定推廣,建立了種子溯源體系,鼓勵農民購買17家良種育繁推一體化企業的優質稻種,確保稻花香2號原種更純,良種更優,全程可溯。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獨一無二的水稻“芯片”,讓五常大米身價倍增。新近出爐的2022中國品牌價值評價榜單中,五常大米品牌價值達710.28億元,連續7年蟬聯地標產品大米類全國第一。
奧秘3:專注品質標準化種植
五常大米品牌價值逐年提升,背后有著怎樣的“稻作密碼”?
喬府大院現代農業產業園
五常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植保站站長李艷君快人快語:“五常市把稻米當做‘商品’種植,而不是普通農作物。五常農民更多從水稻品質上獲得效益,而不僅僅從產量上獲得收益,這也是五常大米品牌價值不斷提升的關鍵所在。”
一流商品做標準。2014年,五常市在全國首開先河,倡導質量農業,專注品質提升,參照國際好大米標準,對稻米從良種繁育、浸種催芽、育苗插秧、收割倉儲到加工銷售的27個流程99道工序,逐一細化,制定了五常大米種子、環境、種植、投入品、倉儲、加工、產品、管理八方面地方標準,建立了五常大米產業標準體系,創造了北緯45度黃金種植帶最先進的種植方式。
“五常市種糧大戶和龍頭加工企業,為追求更高品質,水稻種植加工標準,都更高于地方標準。” 李艷君說。
五常小河里屯稻田
探訪“稻作密碼”,記者沿牤牛河順流而下,來到依河而棲的五常市衛國鄉友好村。百納水稻種植合作社種植大戶王金奎告訴記者,這里是五常現代農業示范區,合作社托管種植5000畝有機水稻,在地方標準基礎上更嚴格、更精細。
“稻花香2號生長期長,每年3月大地乍暖,大棚地面升溫,我們就開始提前育苗了。” 王金奎說,今年水稻長得特別好,即將開鐮收割。收割后黑土深翻30厘米進行秸稈還田。
“土地深翻五六年了,水稻穗粒飽滿。種植過程不用化肥農藥和除草劑,水稻的品質和口感能與國際優質大米相媲美。”王金奎如數家珍。
稻鄉五常
試水數字農業,五常市龍頭企業標準化種植正在走向精準化、數字化。記者在五常市喬府大院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現代農業產業園看到,稻田里氣溫、濕度、土壤狀況等數據,通過攝像頭、傳感器等裝置,進行實時采集和傳輸。該公司信息部經理張海潮說,他們通過大田數字化項目,對稻田的氣象、水質、土壤、病蟲害進行實時監測,每5分鐘抓取一次數據,實時掌握水稻環境變化和生長情況,一旦有異常立即處置。
近年來,實施黑土地保護提升工程,五常市推行不用化肥、不用農藥、不用除草劑的“三不用”行動,專注品質的標準化種植不斷升級。
2021年,五常稻米產業效益達110億元,全國第一。
精耕細作手工收割
奧秘4:物聯網溯源稻米“身份”
定居上海二十幾年的黑龍江人陳女士,癡迷于購買五常大米。用她的話說,“吃一餐家鄉大米,了卻一份鄉愁。”但是,她也常常困惑,怎樣才能買到真正的五常大米。
為徹底解決“陳女士們”的煩惱,2014年,五常市建立農業物聯網服務中心,借助物聯網溯源防偽體系,從田間到舌尖,讓五常大米擁有全程可溯的“身份”,保證消費者放心地吃到真正的五常大米。
記者在五常農業物聯網服務中心看到,每個農戶經營的土地面積、流轉等信息,都錄入到物聯網系統。五常市大米產業服務中心主任張野告訴記者,建立五常大米溯源防偽體系,就是對五常大米實行總量控制,確地塊、確種子、確投入品,進行質量檢測,在大米包裝袋右上角統一印制五常大米溯源防偽標識。消費者購買可溯源認證的五常大米,掃碼即可一辨真偽。
好山好水出好米
張野說,溯源防偽標識包括五常大米證明商標、中國地理標志產品和官方溯源碼等,可以了解所購商品的種植地區、種植過程以及加工、生產、銷售全流程信息。
今年,五常大米產業提升工程亮出“施工圖”,稻米“身份”可溯將實現全域覆蓋。同時,持續從提升“品種、品質、品位、品相、品牌”五方面重點發力,讓稻米產業更具競爭力。
奧秘5:種稻人以信立天下
清咸豐五年(1855年),在五常設立了“舉仁、由義、崇禮、尚智、誠信”五個甲社,“五常”由此得名。
滿懷對青山秀水、人間美味的珍重和敬意,仁義禮智信的人文精神,融合稻作文化,養成了五常人的底蘊和風骨。
五常市大米協會會長喬文志對記者說,種五常大米、銷售五常大米的人,都是誠實的人。五常大米背后,站著的是五常人。五常市歷任管理者,還有企業家和那些種大米的人,都以信立天下,以信立五常大米,這是他們一個樸樸實實的遵循,是他們的天道!
選擇了稻米,就選擇了一種文化。多年來,歷經風雨坎坷,五常人的生活情感甚至精神世界與稻米的榮枯盛衰交織在一起,種出一碗最好的米飯,始終是他們內心的高光時刻。
記者:韓波;攝影:張民生;視頻:劉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