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又元 王晨陽 李雙余 本報記者 趙一諾
哈爾濱工業大學以科技創新為支撐,在第九屆亞洲冬季運動會的運動裝備研發、智慧交通保障、場館安全建設等關鍵領域貢獻“硬核力量”,為這場冰雪盛會注入科技動能。
在新材料領域,哈工大航天學院赫曉東院士團隊以碳纖維增強樹脂基復合材料為基礎,結合高彈纖維科技和鈦合金新技術,突破了國產冰雪運動器材在工藝和原材料方面的關鍵難題。該技術采用航空高彈復合芯材和航空機翼技術,使器材性能和壽命大幅提升。其衍生產品成功應用于本屆亞冬會,這是中國產品首次進入國際賽事核心雪具領域。通過結構設計,該技術還開發出更適合亞洲人體特征的冰雪運動器材,填補了國內競技雪板設計與制造的空白。
哈工大交通科學與工程學院譚憶秋教授、徐慧寧教授團隊基于AI多目標優化選址,在綏滿高速哈爾濱-亞布力段布設傳感器,搭建了冰雪環境下高速公路AI數字化管控平臺。該平臺通過先進的傳感器網絡、數據分析算法和機器學習技術,有效指導交通管理,減少冰雪天氣導致的擁堵和事故。團隊研發的抗冰防滑瀝青路面技術應用于亞雪公路亞布力至滑雪場路段,實現了冬季路面無雪無冰,提升了高等級公路的通行效率。此外,團隊研發的瀝青鋪面工程質量數字化在線管控系統應用于哈爾濱友誼路段改造中,推動了寒區城市道路施工質量和服役壽命的提升。
王為教授團隊運用路橋隱蔽病害數智檢測技術,利用探地雷達掃描道路和橋梁,生成地下三維空間圖像,精準識別潛在安全隱患,為亞冬會交通基礎設施安全提供保障。團隊還采用無人機結合圖像融合算法,提高了冰面勘測的全面性和效率,并利用二、三維探地雷達檢測冰面及其下層結構,為冰上建筑的安全性提供科學依據。
馮德成教授團隊研發的混凝土制品新型聚羧酸減水劑技術和裝配式復合材料拱形骨架邊坡防護技術,助力亞雪公路順利通車,并為尚志市亞布力鎮市政道路提檔升級工程提供技術服務。
袁杰副教授團隊承接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二期擴建工程場道工程第三方檢測任務,提供全過程質量檢測與技術咨詢服務,保障了嚴寒地區機場施工質量和道面設計使用壽命。
為保障亞冬會場館內空氣質量,哈工大建筑與設計學院沈朝教授和王芳副教授團隊承接了室內裝修污染物及氣味預評估工作。團隊運用空氣質量預評估技術優化裝修方案,為施工單位提供材料選購依據。在馬軍院士的支持下,團隊協同納米高活性光催化污染物治理技術,形成從源頭防控到末端凈化治理的雙保險路徑,為亞冬會環保安全目標提供科技支撐。
為確保亞冬會開閉幕式場館建筑安全,避免屋面結露、滲漏等問題,哈工大建筑與設計學院陸詩亮教授團隊采用局部覆自粘性低溫金屬防水隔氣膜工藝,并增設雙層臨時保溫措施,阻隔漏水滴落并增加除濕設備。團隊利用春節前后組織施工,順利完工的建筑經受住了天氣變化的考驗,為開閉幕式提供保障。此外,陸詩亮教授團隊還設計了“‘濱濱’‘妮妮’奇妙漫游亞冬”主題文創產品,成為哈爾濱承辦亞冬會的獨特紀念。
哈工大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黃陸軍教授團隊采用光固化3D打印技術,微縮重現具有哈爾濱城市特色的建筑景觀模型。這些模型在亞冬會期間的重要活動展示區域亮相,成為展示哈爾濱城市風貌與文化底蘊的生動窗口。團隊不斷優化模型參數與打印工藝,以超高精度還原每一個細節,彰顯科技賦能下的城市風采。
本屆亞冬會獎牌“競速精神”由哈工大建筑與設計學院校友鄒存亮團隊設計。從全球征集的192套方案中脫穎而出后,團隊在100多天內設計了9套方案,最終呈現的獎牌成為成就與榮譽的象征,展現了高校服務社會、助力體育事業發展的責任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