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哈爾濱工業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哈工大先研院”),“科技成果落地生金”八個大字赫然入目,彰顯著蓬勃涌動的創新創業活力。
科研人員捧出“硬科技”成果,政府部門組建最強服務團隊。哈工大先研院作為環哈工大創新創業生態圈的重要承載區和起步區,成立一年來,圍繞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機器人、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和未來產業領域的產業集群,開展全過程成果轉化服務。目前,已吸納入駐26家科技企業,其中依托哈工大科研團隊新生成企業15家,創單年新生成企業數量新高。
哈工大先研院
“科技+金融”組合拳 讓企業如虎添翼
在哈工大先研院哈爾濱星網動力技術有限公司,桌上擺放的一個30cm見方的裝置,是公司的拳頭產品——低成本霍爾電推進系統的模型。
“這款產品可為衛星上天后在軌的姿態修正、軌道提升、再入大氣層等提供動力。”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劉輝介紹,“傳統化學推進裝置的燃料攜帶量約占衛星總重量的一半,而霍爾電推進最大的優勢是能大幅縮減燃料的攜帶量,降低成本,使衛星批量發射成為可能。”
“低成本霍爾電推進系統”是哈工大先進動力技術研究所于達仁教授團隊歷經20余年科研攻關的成果,技術水平國際領先,入選黑龍江省首批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
近年來,商業航天在全球范圍內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2023年12月末,團隊注冊成立了星網動力公司,成為先研院第一家入駐企業。
星網動力公司技術研討會
從辦公場所、廠房,到資金、法務……星網動力獲得了來自省市有關部門的全方位支持。
“在省科技廳舉辦的先研院專場金融對接會上,我們提出了急迫的資金需求。不到兩日,中國銀行黑龍江省分行就特事特辦,為我們出具了貸款承諾函,幫我們補上了資金缺口。”說起企業剛成立時科技和金融部門攜手“雪中送炭”,星網動力財務總監張秀坤依然難掩激動的心情。
在省科技廳引薦下,星網動力公司還獲得了來自省內創投機構的風投資金,并獲得了我省重點研發與科技成果產業化政策支持,助力新技術迭代升級和快速轉化。
“省科技廳打出的‘科技+金融’組合拳,使星網動力如虎添翼。預計到2027年,公司可具備年產300套左右低成本霍爾電推進系統的能力。”劉輝信心滿滿。
2024年9月我省設立的5億元龍江天使基金,優先支持先研院入駐企業。首批投資了常航精密儀器等4家先研院新成立企業,凡奇智能、飛米智能等10家入孵企業與金融機構達成1.73億元投資意向。
哈工大先研院成果展廳
發掘培育“潛力股”科技創業涌新潮
哈工大先研院打造市場化綜合性成果轉化創新平臺,一邊服務企業發展全過程,加速從1到N的質變,培育高價值科創企業,形成“小巨人”“獨角獸”;一邊發掘哈工大優秀科技成果,推進從0到1的突破,加快成果轉化落地孵化生成新企業。
在哈工大化工與化學學院實驗室,一張A4紙上排列著六種形態的生物傳感器芯片,都是該院化學系副主任、副教授楊微微帶領團隊研發的。
“這是腎病標志物肌酐快速檢測芯片,是多參數家用生化分析儀的核心部件。”楊微微拿起其中最小的一個芯片告訴記者,“這是我們團隊研發的可用于POCT(床邊檢測)現場診斷電極芯片,供慢性病患者或亞健康人群居家自檢或醫生參考。”
“隨著我國人口結構變化以及醫療水平快速發展,我國已成為全球體外診斷設備需求增速最快的國家之一,但國內市場主要被進口產品占據。”楊微微說,“我們有責任為我國的醫療器械體外診斷領域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楊微微帶領團隊進行的癌癥標志物膠體金試紙條快速檢測
2024年4月,哈工大先研院到學院征集成果轉化項目時,楊微微謀劃了“手持式血氣/生化分析儀電極芯片”項目,并在面向省內外投融資機構的成果路演中不斷完善,獲得了黑龍江省環大學大院大所創新創業生態圈儲備項目扶持資金。
“在成果轉化這條賽道上,我省有關部門出臺的支持政策很全面,支持力度也是前所未有。”楊微微說,她準備在黑龍江成立公司,希望在省有關部門支持下,完成小試、中試,將研究成果轉化成產品。
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劉挺介紹:“先研院一頭連著科研團隊,一頭連著資本與市場,成立以來,已深入哈工大各學院和研究所挖掘儲備了60余項科技成果,舉辦了20余場路演對接活動,與省內外50余家知名投資機構深度合作。以往學校老師對于成果轉化不會轉、不愿轉的顧慮得到了空前改善,學校創新創業氛圍日益濃厚,一年來,新成立企業數創歷史新高。”
哈工大先研院成果與投融資機構對接
全方位精準服務 讓成果落地生金
省、市、校統籌政策、資金、項目等資源要素,著力推進哈工大先研院建設。
透過星網動力公司辦公室的窗戶,街道對面的哈工大科學園清晰可見,“我們的實驗室就在那里,走過去10分鐘,非常方便。”劉輝說。
哈爾濱市香坊區和興路38號1號樓原為哈爾濱市人力資源服務中心,哈市下決心騰出,僅用一個月就完成了整棟大樓搬遷,兩個月完成全部裝修交付,為哈工大先研院提供了1.67萬平方米的使用空間,解決了創辦企業場地需求急迫的難題。
哈爾濱新區還專門規劃了26萬平方米的場地,用于建設“中國星谷”“智能機器人島”等園區,為先研院企業量身定制產業化廠房。
哈工大先研院戰略咨詢委員會會議
“先研院構建全要素、全周期、全方位的科技成果轉化生態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與市場需求精準對接,加速科技成果從實驗室邁向應用場的進程。”哈工大先研院院長王叢菲告訴記者。
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和良好的環境不僅激發了學校老師積極轉化成果的熱情,也吸引了一批優秀畢業生留校創業。2025年即將畢業的哈工大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21級博士研究生朱鈺可就是其中一位。
第一次見到朱鈺可是在哈工大先研院舉行的新材料專場科技成果對接會中,他作為黑龍江凌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向與會人員介紹“熱電發電與制冷模塊及系統研發生產項目”。
朱鈺可介紹熱電發電與制冷模塊及系統研發生產項目
讀博期間,朱鈺可師從哈工大隋解和教授從事碲化鉍基熱電材料的研究,在隋教授的支持下組建了團隊,并于2024年8月成立凌芯科技公司,10月摘得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金獎。“我們團隊開發出了多種新材料制備技術和數款高性能熱控裝備,授權專利50余項,首創的便攜式移動熱控裝備已用于寒地便攜式無明火供暖。”朱鈺可介紹,“未來將依托哈工大和先研院平臺,積極促進成果落地,為科技強國貢獻青春力量。”
黑龍江省科學技術廳黨組書記、廳長陳蘇表示,下一步,省科技廳將努力把先研院建設成為我省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示范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策源地,通過持續轉化哈工大優秀科技成果,生成企業、創造效益,助推龍江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可持續振興。
黑龍江省環大學大院大所創新創業生態圈建設推進會與會人員實地考察哈工大先研院
記者手記:
“真的被寵到了!”這不僅是南方“小金豆”在爾濱的感受,也是哈工大先研院成立以來,科研人員的真切感受。
“論文寫黑土,成果耀星空。”這是在黑龍江工作了40年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動力團隊帶頭人于達仁教授的夢想。
“推動科技成果落地生金”,黑龍江省環大學大院大所創新創業生態圈的建設,為于達仁們傾心打造了成就夢想的舞臺。
缺少辦公場地,就近選址、裝修交付;缺少資金,專項支持、特事特批;缺少技術轉移人才,名家培訓、組建團隊;缺少產業化廠房,辟建園區、量身定制……全要素保障讓企業科研團隊凝心聚力專攻“硬核”科技。現在,幾乎每周五上午,于達仁都會出現在先研院星網動力公司的辦公室,帶領團隊研討技術迭代升級,創新因子在這里加速碰撞、融合與裂變。
與先研院一道之隔的哈工大科技園,匯聚了眾多前沿實驗室、重點團隊以及新建的博士公寓。這里孕育的“夢想”正在先研院一步一步變成現實,為龍江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記者:彭溢;攝影:彭溢;視頻:彭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