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國 毛洪亮 本報記者 賈紅路
生產助手、采購助手、安全助手、法律助手、智礦問答……近日,隨著多項AI智能化應用系統“上新”,中鐵資源鹿鳴礦業完成DeepSeek等國產大模型本地化部署和試運行,其與有關單位聯合開發的智能礦山AI服務平臺——“鉬光大模型”,以DeepSeek、智譜清言、訊飛星火等國產大模型為引擎,實現多版本覆蓋、多系統適配、全功能開發,正以“數據洪流”為“燃料”,積極開展動態推理訓練。這座年處理量超1500萬噸的亞洲最大單體鉬礦,開啟智能礦山建設新紀元。
“數據海洋”里的“智能領航員”
走進中鐵資源鹿鳴礦業調度指揮中心,32平方米的電子大屏幕上,地質構造圖、設備運行曲線、礦石運輸熱力圖等,密密麻麻的數據和蛛網般的曲線呈現在眼前。
“這些來自礦山各個角落的數據洪流,將成為‘鉬光大模型’的‘養料’,被其高效吸納、消化與重構,最終蛻變為礦山智慧的‘大腦中樞’。”該公司總工程師陳榮健手指屏幕上跳動的三維礦脈模型,語調中難掩興奮,“相信用不了多久,我們的智能AI‘鉬光大模型’就能讀懂工藝數據,大家都非常期盼這一刻的到來!”
據陳榮健介紹,該公司是國家《智能化礦山建設規范》貫標試點單位,近年來他們從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出發,廣泛應用物聯網、大數據、5G、數字孿生等前沿技術,打破“信息孤島”,建成了面向工藝流程的綜合性智能化管控平臺。隨著智能化礦山建設步伐的加快,源源不斷的“數據洪流”匯聚成浩瀚的“數據海洋”。如何更加高效精準地解碼海量數據,成了擺在該公司智能化礦山建設面前的新課題。
“經過動態化推理訓練的AI大模型,就像我們在‘數據海洋’中的‘智能領航員’,既能實時識別‘暗礁險灘’,又能規劃‘最優航線’。”陳榮健形象地比喻道,利用AI大模型與礦山生產經營管理場景的深度適配,不僅能實現設備健康狀態的秒級預警,而且能夠基于歷史數據和行業資源構建知識庫,提供精準、高效、科學的決策建議,讓礦山生產經營管理少走彎路或不走彎路。
據了解,該公司上線試運行的“鉬光大模型”已鏈接知網,并輸入企業管理制度、生產技術標準、國家法律法規等大量數據,已開發出生產助手、安全助手、采購助手、法律助手、智礦問答等15項功能,正在積極構建覆蓋采礦—選礦—尾礦全流程的數字孿生系統,探索采礦計劃優化、設備預測性維護、選礦參數適時調整等生產場景的AI應用開發,籌劃開辟智能礦山建設的新路徑。
AI大模型的“礦山特訓”
“這不是簡單的上線即完工,而是智能化轉型的新起點,AI大模型每運行一天,就多‘領悟’一分礦山語言。”負責該公司智能礦山建設項目進度管理的副總經理余小軍透露,他們正在構建AI大模型訓練進化機制,日均數據推理訓練近萬條。“就像培養新入職的工程師,我們的‘鉬光大模型’正在消化過去十幾年的‘礦山經驗’。”余小軍補充道。
“給通用AI大模型穿上礦工制服,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簡單。”余小軍回憶與研發團隊的合作細節時十分感慨。他說,“通過基礎模型的微調與訓練,我們實現了關鍵性突破——讓AI深入理解礦山行業的專業術語體系。目前,正在構建一個包含上萬條專業術語的礦業知識本體庫,使AI能夠精準識別并解析諸如‘浸染狀構造’‘鉀化蝕變帶’等高度專業化的表述,從而大幅提升其在礦業領域的智能化應用能力。”
“目前,我們正在加緊AI動態化推理訓練,幫助AI盡快掌握礦石粒度、藥劑配比與精礦品位的隱變量關系,等積累到一定程度,‘鉬光大模型’就會對優化浮選工藝參數提出精準的合理化建議。”余小軍一邊說著,一邊輕點鼠標,將剛剛整理的上百條信息“喂給”AI。
“一鍵優化”讓業務效能飆升300%
在法律合規部辦公室,法務專員將新擬定43頁的設備購買合同上傳至“鉬光大模型”。30秒后,法律助手不僅標出3處存在歧義的條款,還自動給出決策建議。
“原本需要三四天完成的合同審查,如今不到半小時即可完成,而且關鍵條款漏檢率歸零。”該公司法律合規部部長趙春蕾說,目前該系統已協助審核合同13份,規避潛在法律風險43項,合同流轉效率提升300%。
“這種‘一鍵優化’能力,不僅僅體現在合同審查上,而且在安全風險點排查、礦業知識智能解答、采購方案編制與采購成本分析等生產經營管理的很多方面基本都實現了‘一鍵優化’。”該公司總經理孟慶胤說。
“我們的‘鉬光大模型’,實現了AI異構模型協同架構,讓每個AI引擎各展所長。”孟慶胤詳解技術布局:DeepSeek憑借在復雜數據分析與實時推理方面的技術優勢,重點支撐生產工藝數據解析、設備故障預判等高精度任務功能的應用開發,智譜清言專注智能寫作與知識問答,訊飛星火強化語音交互能力。這種“專業分工+數據閉環”的協同AI大模型,將形成覆蓋“數據采集—分析決策—執行優化”的全新智能生態。
“目前,‘鉬光大模型’正處于動態化推理訓練階段,待推理訓練成熟后,我們的‘鉬光大模型’生產助手功能將更加強大,屆時可綜合礦石品位、設備狀態、能耗指標等多重因素,給出科學精準的采礦、選礦決策建議。到那時,地質、設備、安全等多個工作團隊三四天的工作量,只需輕點鼠標,便可‘一鍵直達’。”孟慶胤說。
“當AI復雜決策準確率突破95%的閾值,我們將見證礦業認知革命的真正爆發!”孟慶胤指向正在推理訓練的“鉬光大模型”說。此刻,在該公司調度中心大屏幕上,藍色數據洪流正奔涌不息,這座亞洲最大的單體鉬礦智能化的實踐,正在重新定義“中國智造”的礦業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