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楠 李民峰
“鐵鍋燉大鵝,香味飄全國”。隨著哈爾濱冬季旅游的連續“出圈兒”,大鵝火了,我省的鵝業養殖“鵝首高昂”,一路朝天。
這其中杜爾伯特草原鵝養殖業別具韻致:早年積淀的歷史底蘊,自然資源和技術人才的堅定底氣,縣委縣政府大力扶持鑄就的堅強底座……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的鵝產業正在迎來厚積薄發。
底蘊:20多年的企業 30多年的經驗
1991年,27歲的劉金蓮從通遼嫁到杜爾伯特。帶著從娘家學來的技術,她從100枚鵝蛋干起,2003年辦孵化廠,2006年帶9家農戶成立合作社。如今,她的孵化廠已經擁有設備30套,年產鵝雛50萬只以上,年利潤最高時達100萬元。
打開孵化機箱的門,一股熱氣撲面而來。43200枚鵝蛋整整齊齊分隔擺放在5臺孵化機內。劉金蓮每年都會專門從江蘇鹽城請來兩位孵化師傅,細心、負責加上專業的經驗可以保證最高的孵化成功率。“這些是17日放進去的。下個月17日出雛。我一會兒就開車去外地再進30000枚蛋。”
34年摸爬滾打,劉金蓮一路見證身邊的變化。就在她成立合作社的同一年,杜爾伯特鵝產業也開始了大發展。2008年養鵝戶突破6000戶,飼養量達到160萬只。2024年,全縣大鵝飼養量達135萬只,出欄128.39萬只,同比增長20%,其中,5000只以上規模養殖場(戶)達到23個,飼養量達到104.7萬只,規模化養殖比提升到77.5%。
聲聲鵝鳴,吸引遠方來客。2005年,投資500萬美元的臺資企業黑龍江合隆羽絨有限公司落戶杜爾伯特工業園區,成為全省最大的羽絨生產企業。
“我們工廠設計加工能力是6000噸,產品內銷加出口,很多國際高端品牌的羽絨服,像加拿大鵝,都用過我們的產品。”廠長丁廣玨來自徐州,“當初我們選擇在這里建廠,就是看好高緯度草原放牧鵝的質量。現在我們又投資1020萬元建設了一座年生產能力200萬只的屠宰廠,年產值可達到1.2億元,7月份就能正式投產。另外,我們還有一個投資2000萬元的鵝血粉項目,計劃2027年投資建設。”
走進羽絨生產車間,25米高的羽絨分離設備內,被高高吹起的朵朵羽絨像雪花飛舞旋轉。“被吹得越高的羽絨質量越好。”丁廣玨說,鵝全身是寶,肉、掌、肝、血、毛……不但無一浪費,還價值驚人。“這條客戶定做的雙人羽絨被大概要賣4000元。而這種羽絨做出的雙人被售價20萬元,客戶來自中東。”
底氣:一片大草原 一間工作室
幾年前,一位杜爾伯特的養殖戶把2000只鵝運到了揚州,結果不到一個小時全部賣光。
“當地鵝消費量非常大,咱的鵝質量好,人家一眼就能看出來。”縣畜牧技術服務中心副主任劉志剛介紹,杜爾伯特有草原141.5萬畝、林地139萬畝、濕地412.5萬畝,豐富優越的自然條件是理想的養殖地。特別是205萬畝的水面更給了這里的大鵝獨特的生態環境。
吃蟲、吃草、草原水面放牧、生長時間長……絕大部分時間在自然環境里“溜達”的大鵝,肉質好,絨輕暖,血液凈,銷路從來就不愁。
俗話說,“家有萬貫,帶毛的不算”。水草豐美并不是免疫金牌,但有人可以是。
在縣工會,有一間全省唯一以大鵝研發、生產技術指導和疫病防控為主題的省級勞模工作室。
這間工作室初創于2009年,最多時有50個人,2017年被授予黑龍江省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截至目前,工作室已取得與大鵝養殖有關的專利近20個,獲各級獎項超過200個。
工作室帶頭人叫陳遇英,他發明的獸醫注射針頭連接器可以讓100根針頭像加特林一樣同時“上膛”,大大提高了疫苗注射效率;他獨特的喂食方法,幾乎可以100%杜絕困擾所有養殖戶的頑癥——“鵝痛風”的發生。
陳遇英不僅搞研究、帶徒弟,還是企業的“大軍師”。
大慶珍多康牧業有限公司是目前當地最大的大鵝養殖企業,去年出欄30萬只,產值近2000萬元。2023年建立之初,企業就聽從陳遇英的建議建成了全省最先進的育雛室,大型傳送帶清糞機、可控水地熱式送暖,外加科學合理布局,讓鵝雛在舒適的環境中長勢良好。“整個養殖場投資700多萬元,養好了三年就能回本。”企業負責人開心地說。
除了陳遇英,整個杜爾伯特常年都有100多人的鵝業養殖技術人員活躍在縣鄉鎮間、草原湖泊,他們是鵝的守護者,是養殖戶的“定心丸”。
底座:全面扶持著眼未來 雙重效應強縣富民
2025年初,我省出臺了《黑龍江省促進鵝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在資金補助、項目獎勵、保險貸款等十個方面對全省鵝產業發展進行了大力扶持。
近日,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鵝產業發展專題座談會召開。會上各級部門與專家、企業達成共識:把鵝產業當成大農業產業格局中的重中之重,既看到鵝產業的后發性強縣效能,又看到鵝產業的富民屬性;既搶抓當前鵝產業的發展機遇,更應對鵝產業面臨的挑戰。
草原湖泊遍布的杜爾伯特,素來以牛和冷水魚養殖聞名于世。此次舉全縣之力,大規模鼓勵發展養鵝業,無疑是想把兩翼齊飛的養殖業變成更為穩定的“鐵三角”。
相對于牛羊類的“重養殖業”,養鵝更像一支輕騎兵。尤其對散戶來說不但門檻低,養殖成本也比規模化小得多,而且散戶往往養殖時間長,質量就會優于規模化產品,賣價明顯更高。
有錢多養,沒錢少養;青壯年能養,老年人也能養。大可強縣,小可富民。龍頭帶大戶,大戶帶散戶,散戶影響散戶……加上疫病防治、保險兜底、金融扶持等全領域保障舉措,“畜頭肉尾”增值文章大有可為。
74歲的孫淑榮跟著劉金蓮養鵝也有20年了,從幾只到百十來只,從自家吃肉賣蛋到如今一年幾萬元的收入,老兩口現在還時不常支持一下需要幫忙的兒子。鵝身上的財路還不僅是養殖。七八年前,陳遇英帶了4個貧困戶徒弟,靠著打疫苗、分辨公母等養殖技術,日子目前過得都不錯。
一個產業的發展需要宏觀的引領。多年前,杜爾伯特就提出“牛羊群里找干部”,現如今“大鵝群里選干部”又成了新的風向標。其實,這股風吹來已久,陳遇英就是20年前從“鵝群”里選拔出的縣“大鵝辦”主任,隨著產業發展,大鵝產業發展辦公室還由股級升格成了副科級。
現在,杜爾伯特鵝產業也在為升級做準備:下大力氣延鏈補鏈強鏈,開發高端羽絨服、超柔鵝絨被、鵝蛋蛋白粉一類附加值高、競爭力強的“爆款”產品,打造“杜爾伯特鵝”品牌,搭建形成更精、更深、更高端的全產業發展鏈條。
放眼量,高站位,大格局。杜爾伯特正在為鵝產業的蓬勃發展鑄就最堅實穩固的發展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