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現場。
新廠房外觀。
項目現場建設正酣。
老廠房里的“功勛設備”——萬噸級水壓機。
□文/本報記者 杜清玉 桑蕾 攝/本報記者 劉心楊
運轉了半個多世紀的蘇聯援建鍛造生產線即將“下線”,一座現代化巨型生產車間正拔地而起——東輕航空航天特種鋁合金鍛造生產線改擴建項目已進入設備安裝階段。這座承載著新中國鋁加工工業記憶的“功勛基地”,將在今年11月份項目竣工后,以“萬噸級”設備集群和智能化產線開啟“新生”。
東北輕合金責任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輕)現有的鍛造產線建于上世紀50年代,是“一五”期間蘇聯援建的項目之一,1960年投產運行。其中包括萬噸級水壓機等大型鍛造設備,非常老舊,工人需要手推閘把兒控制運行。東輕裝備部項目高級主管呂讓濤說:“鍛壓廠房使用了70余年,存在安全隱患,生產條件惡劣,鍛造設備也沒有進行過大規模的升級改造,設備精度下降嚴重且故障頻發。目前這條生產線設備能力有限,產品質量、成品率控制存在不足,產品保供能力受到挑戰,鍛造產線全面更新改造勢在必行。”
斑駁的萬噸級水壓機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將是4臺新型具備新功能的鍛壓機、模鍛機,還有配套加熱爐等設備設施。項目總投資4億余元,于2023年10月開工建設。
走進紅磚壘墻的東輕,處處都是“風景”,墻體厚重的紅色廠房和現代化廠房錯落有致。東輕項目施工現場一派繁忙景象,項目建設正在火熱進行。
“我們提前預判,采取保暖措施保證了全年未停工。”東輕裝備部項目主管工程師原東輝說,面對北方冬季寒冷天氣對混凝土澆筑、鋼結構焊接等帶來的影響,項目團隊早在去年9月份便“未寒綢繆”,通過提前封閉廠房、加裝供暖設施,在零下20℃的嚴寒中打造出5℃以上的施工現場。
施工現場,工程師正通過BIM三維可視化平臺精準調度設備吊裝,起重機將鍛壓機核心部件緩緩吊起,工人們紛紛圍繞在地面周圍精準調整方位,BIM技術將實時數據顯示在屏幕上,確保安裝順利進行。“目前設備安裝已完成30%,現場安裝工人達80人。6月末,現場人員數量預計達到300人左右。2025年7月末主機設備安裝將全部完成,進入調試階段。”原東輝說。
記者看到,最深的設備基礎深嵌地下5米,地上結構高達11米,一座如“鋼鐵巨獸”般的設備“落地生根”。現場安裝的“重量級選手”最大單重達30噸,面對這種超大件,項目組通過數字化建模,提前預判了超大型設備吊裝路徑與廠房結構的匹配度,確保其“嚴絲合縫”入駐。同時項目組提前謀劃,施工組與設備專家聯合出動,擬出具體施工方案,保證設備順利安裝。
“從設計階段開始,BIM技術便貫穿施工模擬全流程。通過三維模型可視化指導現場施工,使各個工序緊密連接,同時將地下的設備基礎細節清晰地顯示在屏幕上,減少了許多不確定因素和誤差,通過BIM技術降低了交叉作業的風險,縮短了工期,保證了施工質量。”原東輝說。
施工中,BIM技術的全周期賦能、超前預判的智慧管理以及超大噸位設備的突破性設計,結合設備匯聚的眾多央企力量,共同勾勒出這一項目的“硬核”底色。
老設備解決了當初新中國“有沒有”的難題,如今新產線要攻克中國制造“強不強”的難題。“項目建成后,東輕鍛造產線將徹底消除本質安全風險,設備技術水平達到國內一流,其中部分主機和鍛造產線智能物流可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呂讓濤對未來充滿期待。
作為國家航空航天材料供應鏈的關鍵一環,新產線建成后,將極大提高東輕在航空、航天、船舶等領域高精鋁合金鍛件的競爭能力,對企業開拓鈦合金、高溫合金等新材料市場也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