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能搬運5筐、每筐50多公斤的AGV自動化導引車,將制作承軸的套圈從原料區抱起,穩穩地運送到生產線的自動上料機械手前,機械手快速地將套圈一組組抓起放到投料機上,隨后,內外套加工、零件清洗、自動合套、裝鋼球、加保持架、成品清洗、注潤滑脂、壓蓋、機光打字等十幾道工序如行云流水般在生產線上自動完成。這是近日記者在哈爾濱軸承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建龍哈軸)電機軸承分廠看到的智能化生產場景。
OT組團隊成員在測試自動上料機械手
“自動上料機械手、 AGV小車是近3個月陸續投用的,與全自動生產線‘合體’,大大提高了生產效能。”電機軸承分廠廠長馬興海告訴記者,該廠有12條全自動生產線,每名工人可以管理3條生產線,月產軸承40萬套。
“這樣的生產效率是原來無法想象的。”馬興海說,原來老哈軸都是單機生產,需要大量人力,生產效率很低。
2020年7月30日,哈軸集團公司、哈軸制造公司、哈軸股份公司實施合并重整計劃,宣告這家老牌軸承制造企業開啟了換羽重生之旅。當年8月,北京建龍重工集團投資10.4億元,在哈爾濱新區江北一體發展區建設新廠區,進行設備升級、技術改造,同步啟動管理機制變革。
2021年7月,新廠首批三個廠房建成,“新生”的建龍哈軸也開啟了從江南到江北的大搬遷。
廠區搬遷后,新購產線30余條,替代哈軸大部分陳舊設備,自動產線、半自動產線成為生產設備主流,班產效率提高70%以上。此后,建龍哈軸在數智化轉型升級的道路上闊步前行。
“生產線不僅是自動化的,而且是智能化的,它安裝了‘智慧大腦’。”馬興海介紹,“智慧大腦”是指MES系統,該系統與生產線上的每臺設備聯網,可以對生產節拍、任務量、質量過程等進行管控。
工人在管理自動產線
“‘智慧大腦’最明顯的是分選工序,你看這兩個機器人手臂在甄選套件,它們不是隨便拿取,而是在測量完內圈和外圈尺寸后,根據記憶,選擇最合適的進行匹配。”正在生產線巡視的建龍哈軸員工李漢偉向記者介紹說,機器人手臂在自動分選匹配內外圈時,會把尺寸反饋給MES系統,如果發現內外圈都磨偏了、不能匹配的,它會及時“告訴”MES系統,應該如何調整參數,重新磨削,實現了自反饋自調整。
今年3月,記者到建龍哈軸采訪時,企業生產任務飽滿,自動上料機械手和AGV小車還沒有投用,工人兩班倒生產,上料是當時最重的體力活。11月下旬,當記者再次來到建龍哈軸時,穿梭在車間的AGV小車和靈活抓取的機械手,標志著建龍哈軸的數智化升級又步入了新階段,正向著年產值實現翻番的目標沖刺。
在電機軸承分廠車間一側,一群身著工作服的年輕人在一臺正在組裝的機器前忙碌,他們有的在手工打磨軸承部件,有的在精心裝配機器零部件,有的拿著圖紙認真琢磨。
“這是我們自主設計、自主制造的百檢機,將用在生產線上,實現每一個軸承的百分之百檢測。”建龍哈軸精益數智轉型項目部部長齊寧介紹,現場忙碌的年輕人是由有生產經驗的一線工人和新入職一到兩年的大學生組成的OT(運營技術)組,他們也是哈軸數智轉型的“特種兵”,他們深入車間,不斷尋找發現人的需求、生產的需求,從而進行智能化升級改造。
OT組團隊成員在研制百檢機
“自動上料機械手、 AGV小車是公司采購的,但機械手的夾具、編程以及AGV小車的編程都是由OT組團隊成員完成的。”齊寧說,從精密的設計規劃、復雜的編程調試到細致的組裝測試,每一個細節都凝聚著團隊成員的智慧與汗水,他們頻繁開展技術交流,積極分享寶貴經驗,確保每一臺機器人均能達到最優性能狀態。
“我們深知科技是推動企業轉型的核心動力,為此,公司制定了清晰的戰略規劃,著力于研發數智精益化與應用相結合的模式。在這一戰略指導下,成立了專門的研發團隊,聚焦于自動化、智能化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并通過與高校及科研機構合作,不斷引進前沿技術,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建龍哈軸總經理吳明德介紹,科技創新不僅提升了生產效率,也為企業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通過自動化設備的投入,企業的生產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利潤率顯著提升。此外,科技創新還增強了企業的市場適應能力,面對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建龍哈軸能夠迅速調整生產策略,靈活應對客戶的個性化需求,提升了客戶滿意度和市場占有率。
吳明德表示,未來,建龍哈軸將繼續加大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探索更多智能化、自動化的應用場景,進一步完善智能制造體系,推動更多創新成果的落地。同時,還將積極參與行業標準的制定和技術交流,推動整個行業的轉型升級,通過共享經驗和技術,能夠帶動更多傳統企業實現科技賦能,助力中國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
記者:薛婧;攝影:薛婧;視頻:薛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