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友斌代表。本報記者 郭俊峰攝
飛鶴專屬農場。
飛鶴與北大醫學部啟動“生命早期腦科學研究計劃”。
飛鶴智能化工廠包裝生產線。
冷友斌查看牧場飼草料質量。
飛鶴現代化實驗室。
飛鶴自有牧場現代化擠奶大廳。
飛鶴智能化工廠。
□文/攝 姚建平 周美倫
陽春三月,備受矚目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北京召開,來自全國各地、各行各業的人大代表齊聚北京。全國人大代表、飛鶴乳業董事長冷友斌此次提交了《關于大力發展“功能標識食品” 加快推動健康產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建議》。這是冷友斌第七次參加全國兩會,此次他在多年提出關于黑土地保護建議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延伸思考。
冷友斌代表建議,通過明確分類、開展試點和產學研合作,助推“功能標識食品”發展,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食品營養的需要,加快推動發展健康產業新質生產力。他認為,生產出具有健康功能的營養食品,可以更好地增進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滿足消費者多元化、個性化需求,發展健康產業新質生產力,為社會創造新價值。
寓醫于食 開發食品新類別
隨著我國老齡人群越來越大,滿足老年人營養健康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營養健康水平已經成為當務之急。冷友斌代表表示,從“吃飽”“吃好”到“吃出健康”,從食品中獲取特定營養所需,降低慢性病發生風險,將助力老年人健康長壽。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功能標識食品’的根本,在于用具有健康功能的食品為人們精準提供營養,促進百姓健康長壽。”冷友斌代表說,這也是飛鶴一直堅持的方向。近年來,除了滿足嬰幼兒奶粉市場的需求,飛鶴全力探索全生命周期產品,打造從出生到成長、從成年到長壽的功能性產品家族,為廣大消費者帶去健康和營養,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吃得美味,還要吃得健康。如今,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愿意為有科學根據的健康食品買單。在冷友斌代表看來,發展“功能標識食品”,不僅可以讓人們健康長壽、讓老年人慢性病得到緩解,還會帶動更多的產業發展,飛鶴將積極參與其中,發揮優勢,推動“功能標識食品”發展,造福消費者,造福社會。
借力“他山之石” 謀取發展良策
目前,“功能標識食品”在我國還沒有明確的定義,也缺乏相關的法律法規、管理體系等依據,但在這方面,國外已有不少成功經驗。
冷友斌曾到日本進行了多方面考察。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就提出了“功能性食品”的概念,并推出了相關產品,這類食品不僅滿足了人們的營養需求,還通過特定成分和功能,起到了改善健康、預防疾病、調節生理功能等作用,尤其在人們減肥、降血糖、降血壓、緩解壓力和疲勞、改善睡眠、改善腸道環境、護膚、骨關節健康等場景中運用廣泛。
2015年,日本進一步出臺了《功能食品標示制度》,進一步促進了這種食品細分種類的不斷豐富和市場的快速增長。截至2024年1月初,日本已通過7000多款“功能性標示食品”,成為日本健康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一款日本DHC公司生產的“功能標示食品”為例,其中含有DHA和EPA成分,其包裝亦明確標示了其功能為:“降低血液中的中性脂肪值、維持記憶力”。
基于對同行業的考察,冷友斌代表建議,首先應塑造政策環境,我國可在目前已有食品類別的框架之下,新增“功能標識食品”類別,并明確其功能,包括描述食品所包含的營養和藥材成分,圍繞其相應的功能予以標識。
冷友斌代表說,在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上,很多國家已經走過了這條路,驗證了通過科研創新發展“功能標識食品”是一條必要且可行的路徑,他們的經驗我們可以借鑒。
探索“藥食同源” 蹚出健康產業新路
“我國有著悠久的‘食養文化’傳統,有藥食同源、寓醫于食的健康理念。”在黑龍江土生土長的冷友斌代表看來,家鄉這片土地得天獨厚,有大量的藥食同源資源還未得到有效利用。把家鄉的黑土優品與市場對接起來,與發展“功能標識食品”結合起來,在黑龍江打造“功能標識食品”樣板區,可為健康產業趟出一條新路子。
黑土地是珍稀的自然稟賦,被譽為“耕地中的大熊貓”。黑土的形成周期十分漫長,再加上凍土期長達6~7個月,深達2米的黑土在冬季被徹底凍住,細菌得到抑制,土地得到足夠的休眠和凈化,因此黑土中有機質含量極高,極其肥沃,且含有大量植物生長所必需的氮、磷、鉀、鎂等礦物質;黑土土壤保水性好,有利于植物吸收,黑土地上的農作物都以高品質“出圈”。冷友斌代表對這片黑土地有著深厚的情感,他說:“我在農村長大,又在黑土地上創業,飛鶴的事業就是在這片土地上起步并發展壯大的。”
說起黑龍江豐富的自然資源,冷友斌代表如數家珍。“黑龍江食材和藥材資源豐富且優質,尤其是玉米、大豆、人參、枸杞、木耳、刺五加等農副產品,以及藍莓、樹莓等特色果蔬,優勢明顯。北緯47度,不僅是黃金奶源帶,還是黃金玉米帶、大豆帶……”冷友斌說,黑土地上的農作物和畜牧產品植物蛋白、動物蛋白都非常豐富,蛋白質是生命基石,是提升人體機能、促進健康長壽的關鍵營養素。豐富的蛋白資源,能更好地滿足人們的營養需求。
冷友斌代表表示,應充分挖掘黑龍江獨特的資源優勢,打造“藥食同源”理念,將這個理念凝聚在“功能標識食品”中,這不僅可以培育健康產業新質生產力,還能夠帶動食材、藥材的種植業發展,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進一步擴大食材、藥材對外貿易,推動我國健康領域的高附加值產品“走出去”。
聚力科技創新 打造產學研鏈條
發展健康產業新質生產力,離不開一個充滿韌性和活力的產業鏈,而創新在其中起著主導作用。
冷友斌代表直言:“‘功能標識食品’絕不是一個簡單的噱頭,而是要建起實打實的食品類別。食品要有相應的健康功能,必須基于它真實的營養成分,這些都離不開科技創新,這也是對食品行業的一個大挑戰。發展‘功能標識食品’,還需多方合作打通產學研鏈條。”冷友斌代表說,這需要包括醫療機構、科研院所、企業等在內的多方機構聯合開展科研攻關,既要注重基礎研究破解難題,又要注重將相關科研成果進行及時轉化,不斷打通和加強產學研鏈條,共同培育“功能標識食品”發展壯大。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在冷友斌代表看來,培育新質生產力,有兩個關鍵問題,一是科技創新要有重大突破;二是要產業化,很好地進行科研成果轉化。他說:“近年來,飛鶴強化奶業科研,鑄強行業的‘科技芯’,引領全產業提質升級,基本就是遵循這樣的路徑。”
去年,飛鶴正式啟動腦發育戰略,并將腦發育及營養研究作為飛鶴的研發創新核心。2023年5月,飛鶴率先依托“北大醫學-中國飛鶴營養與生命健康發展研究中心”啟動“生命早期腦科學研究計劃”,以腦發育營養的母嬰傳遞、生命早期腦營養需求、母乳中腦發育活性營養物質互作以及調節腦-腸軸的營養物質為主要研究方向,在此基礎上推動更精準的生命早期營養干預、疾病預防和產品落地,為滿足嬰幼兒身體及腦發育進行奶粉配方設計奠定基礎。
2023年9月,哈佛波士頓兒童醫院—飛鶴腦發育基金會成立,深度推動生命早期腦科學研究及應用,將依托國內外兩大平臺的智力支持,對腦發育關鍵營養成分進行系統化研究,并持續進行研究成果的產品轉化。同時,為加速產學研一體化鏈條,促進研究成果轉化,飛鶴積極整合資源,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建立合作,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多年來,飛鶴與國內外知名科研團隊合作,牽頭承擔“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科研項目,實現活性乳鐵蛋白、脫鹽乳清粉等關鍵原材料自主掌控等行業重大突破。
2024年,飛鶴將持續加大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創新和數字化改造等方面的投入,力求科技創新突破。同時在助力發展“功能標識食品”上,發揮大國品牌擔當,打造多元化的產品體系,滿足大眾持續迭代的健康需求,為健康中國建設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