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滿負荷生產按時交付訂單,一邊是緊鑼密鼓加快項目建設。今年以來,哈爾濱工大衛星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工大衛星)已成功發射7顆衛星,在手百余顆衛星訂單。預計新建的研發試驗總部基地項目年底前投入生產,工大衛星步入發展快車道。
工大衛星依托哈爾濱工業大學衛星技術研究所院士團隊組建,自2020年12月成立以來發展迅速。目前,工大衛星已進入國內商業衛星制造企業第一梯隊,業務覆蓋通信、導航、遙感、深空探測等諸多領域,在研衛星任務達百余顆,其低軌商業衛星研制任務量約占國內市場兩三成。今年9月中旬,工大衛星入選全國第六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衛星研發試驗總部基地建設現場
一顆衛星主要由平臺和載荷兩部分組成。其中,平臺是衛星的核心支撐,提供了衛星運行所需的基本功能;載荷決定了衛星的拓展功能,包括可搭載相機、通信設備等。“‘SATware柔性化衛星平臺’是我們創新推出的核心技術體系,有效解決傳統衛星研制過程中迭代速度慢、研制成本高、生產效率低等問題。”工大衛星總經理助理王群告訴記者,該技術可根據不同任務需求,對衛星進行結構調整和功能擴展,降低了其設計、制造等成本;同時,通過模塊化設計和快速組裝方式,大幅縮短研制生產周期,從一兩個月降至7天左右。此外,工大衛星創新研制的平板式衛星平臺,使衛星在火箭內堆疊布局,在一箭多星的發射過程中,可有效提高火箭空間利用率,降低發射成本。
工大衛星生產現場
據悉,由工大衛星投資2.5億元在哈爾濱新區建設的衛星研發試驗總部基地項目,目前已進入收尾和各類大型儀器設備陸續進場安裝階段,預計今年年底前竣工投產。該基地將通過“5G+智慧制造”技術賦能,實現衛星柔性化、批量化、數字化智造技術的全面應用,具備年產180顆500千克級衛星的能力。
“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得到哈爾濱新區的大力支持。”王群說,在哈爾濱新區的幫助下,工大衛星參加了全省“揭榜掛帥”,獲得成果轉化落地項目資金1200萬元,哈爾濱新區再配比資金240萬元。目前,哈爾濱新區正以工大衛星為“鏈主”企業打造“中國星谷”,集中布局商業衛星上下游產業鏈相關企業,打造完整、高效的衛星產業集群,助力黑龍江加速形成航天新質生產力。
記者:薛婧;攝影:薛婧;視頻:薛婧